简介:林晚28岁,小有名气的建筑设计师,性格理智、独立,甚至带点疏离感。习惯用线条和结构规划生活,对“意外”和“失控”格外警惕。因为一个旧城改造项目回到故乡,这座城市对她而言,既有童年阴影,也藏着未完成的遗憾。苏漾26岁,自由插画师,经营着一家开在老巷子里的小画室。性格像夏日午后的风,温暖、随性,对生活充满热情,尤其珍视那些被时光打磨过的老物件和人情味。她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熟悉这座城市的每一条小巷。林晚负责的旧城改造项目,恰好涉及苏漾画室所在的片区。一个要“推倒重来”,用现代设计赋予旧地新生;一个要“留住记忆”,坚信老建筑里藏着不可替代的温度。两人因项目初次相遇,立场对立,从激烈争执到逐渐发现对方坚持背后的理由——林晚的“理智”源于童年时家庭因城市变迁而破碎的创伤,苏漾的“随性”里藏着对故乡细腻的爱。在一次次磨合中,她们开始看见彼此的另一面:林晚严谨外表下的脆弱,苏漾乐观背后对孤独的敏感。她们一起在老巷子里寻找被遗忘的故事,一起在深夜的画室里讨论图纸与色彩,在“拆”与“留”的博弈中,两颗心慢慢靠近,最终找到属于她们的、兼顾现实与情感的答案,也确认了对彼此超越友谊的感情。
大脑存放处(◦˙▽˙◦)
林晚拖着行李箱走出高铁站时,一股潮湿的热风卷着樟树气味扑面而来。
是六月的南城。
她抬手挡了挡刺眼的阳光,视线扫过站前广场上新竖的LED屏,正循环播放着“南城旧改,焕新未来”的宣传片。画面里,她亲手绘制的设计图被拆解成流光溢彩的线条,勾勒出这片老城区即将到来的模样——玻璃幕墙的写字楼,拓宽的柏油马路,标准化的商业街区。……
林晚结束会议时,天已经擦黑了。
总监理送她到门口,反复念叨着“苏漾那丫头就是个刺头,您别往心里去”,语气里带着讨好的小心翼翼。林晚没接话,只看着暮色里渐渐亮起的老巷——家家户户的窗户透出暖黄的灯光,炒菜的油烟味混着老人咳嗽的声音飘过来,像一碗熬得浓稠的粥,熨帖又黏稠,让她有些莫名的窒息。
“我自己走走。”她对总监理说,转身走进巷口。
脚下的青石板坑坑洼洼,……
林晚是被雨声吵醒的。
凌晨三点,窗外的雨下得又急又猛,噼里啪啦地砸在项目部临时办公室的玻璃窗上,像无数只手在急促地叩门。她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电脑屏幕还亮着,37号建筑的结构初步检测报告摊开在桌面上,红色的批注密密麻麻——“承重墙老化”“地基沉降超标”“修复成本预估超预算30%”。
手机在桌面上震动了一下,是检测组组长发来的消息:“林工,暴雨可能加剧墙体开裂,37号那……
林晚赶到苏漾的画室时,晨光正顺着老巷的屋檐淌下来,在青石板上洇出一片亮闪闪的水痕。画室门口的保温桶果然冒着热气,她拎起来晃了晃,听见里面传来瓷碗碰撞的轻响。
“进来拿筷子。”苏漾的声音从屋里飘出来,带着点刚睡醒的沙哑。
林晚推门进去时,正看见苏漾蹲在地上整理画框。她换了件浅蓝色的棉布衬衫,袖子卷到手肘,露出小臂上沾着的一点鹅黄色颜料,像不小心落上去的阳光。画室里比昨晚……
林晚走进开发商会议室时,空气中的低气压几乎能拧出水来。
长条会议桌的主位上,坐着项目总负责人张总,一个梳着油亮背头的中年男人,手指在桌面上敲出规律的声响,眼神像扫描仪一样扫过刚进门的林晚。两侧坐着的项目组成员,个个面色凝重,连呼吸都放轻了些。
“林工,迟到了三分钟。”张总的声音没什么温度,指节在桌上顿了顿,“听说你连夜改了37号的评估报告?”
林晚将文件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