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玩具火车

红色玩具火车

主角:斌斌张立诚
作者:载煦满舟

红色玩具火车精选章节

更新时间:2025-11-21
全文阅读>>

第一章暗流那辆红色玩具火车闯入我院子时,

轮子压过青石板的声响很怪——不是塑料摩擦的沙沙声,

而是某种硬物相接的、规律的“咔、嗒”声,清脆,又带着点金属的冰冷,像钟表走针,

一下下敲在七月午后闷热的蝉鸣里。阳光毒辣,透过老槐树的枝叶,

在石板地上投下破碎的光斑。那辆火车就停在其中最亮的一处,红得触目惊心。

那不是普通的玩具红,是一种过于饱满、过于锃亮的红,釉面光滑得像刚凝固的血,

反射着刺眼的光,仿佛本身就是一个热源。我蹲在房檐下的阴影里,

十六岁的身体因为保持一个姿势太久而有些僵硬,目光却无法从它身上移开。

车头是流线型的,像某种甲虫光滑的头部,两个银色的车灯如同没有温度的眼睛。

车身载着一个红色软座,大小刚好能塞进一个3~7岁小孩。最前面,

一个黄铜拉环闪着诱人而诡异的光。我的喉咙有些发干。“宁宁!快看洪姨说的那个大宝贝!

”洪姨高亢的声音像一把剪刀,猝然剪破了院里的凝滞。

她牵着小儿子斌斌风风火火地进来,细高跟鞋敲击石板的“哒哒”声,

与那火车诡异的“咔嗒”声残留的余韵混在一起,让人心烦意乱。斌斌看到火车,

兴奋地“啊啊”叫着,挣脱洪姨的手,摇摇晃晃地扑过去。他熟练地抓住车厢两侧的扶手,

努力往上爬。洪姨笑着,顺手把他抱进座位,动作间,她新烫的卷发梢扫过火车锃亮的车身。

“怎么样?神气吧!”洪姨直起身,得意地抚了抚头发,声音不自觉又扬高了几分,

“市中心那个购物中心,万分之一概率的特等奖!我随手一填就中了,你说这运气!

”她的喜悦像油浮在水面,喧闹,却无法渗透进这个小院沉闷的空气里。

我的父母闻声从屋里出来,母亲端着茶盘,脸上是客套的笑。父亲跟在她身后,

目光先是落在火车上,停顿了一秒,然后才转向洪姨和她身后沉默的连襟张立诚。

那种熟悉的、令人窒息的沉默又弥漫开来。

自从洪姨嫁给这位戴着金丝眼镜、在大学教书的张立诚,并生下斌斌后,每次家庭聚会,

空气里总会飘浮着这种欲言又止的颗粒。“立诚,最近忙?”父亲将一杯茶推给张立诚,

语气平常,眼神却没什么温度。“还好,姐夫。”张立诚微微欠身,双手接过,

指尖有些泛白。他推了推眼镜,这是他的习惯动作,像是要扶正某种摇摇欲坠的东西。

“系里项目刚批下来。斌斌也快上幼儿园了,我们正……”“我们正打算带斌斌去海边呢!

”洪姨突然插话,声音尖利地盖过丈夫,“就带上这辆幸运火车!在沙滩上拉着跑,多好玩!

”她说着,俯身想把斌斌抱出来。孩子正玩得高兴,不依地扭动身体,小手死死抓着扶手。

“别闹!”洪姨似乎有些烦躁,在他**上拍了一下,力道不轻。斌斌的小脸瞬间皱起,

眼看就要哭出来。就在这时,我看到张立诚一直放在膝上的手无声地攥紧了。

他手里似乎捏着什么东西,一张折叠的纸,在他无意识的用力下,

边缘已经被揉搓得起了毛边,几乎要撕裂。他的目光,越过喧闹的妻儿,

越过那辆刺眼的红色火车,空洞地落在院墙外,那片被烈日炙烤得微微扭曲的空气里。

我心里那点因火车而起的异样感,忽然沉甸甸地落到了实处。会是那个夜晚吗?

让全家人沉默沉重的夜晚在告诉我的吗?第二章无声的证词洪姨一家走了,

连同斌斌那串银铃般的笑声,一起被带出了院子。世界骤然安静下来,

只剩下知了在声嘶力竭地嚎叫,那声音不再是午后的伴奏,

而是成了填补空虚的、令人烦躁的噪音。那辆红色火车被孤零零地留在院子中央,

像一团燃烧后冷却的余烬,又像一滴不慎滴落在陈旧画布上的崭新颜料,红得突兀,

红得刺眼。母亲默默收拾着石桌上的茶杯,动作比平时慢了几分。瓷杯相碰,

发出细碎而清冷的声响。父亲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刻钻回书房,他站在屋檐投下的阴影里,

望着空荡荡的院门,目光沉重,仿佛能穿透门板,

看到那渐行渐远的、由谎言包裹着的“幸福”。空气黏稠得如同胶水,

裹挟着一种难言的压抑。我蹲在原地,手指下意识地抠着青石板的缝隙,那冰凉粗糙的触感,

却无法平息心底莫名翻涌的不安。洪姨那句“幸运火车”像一根刺,扎在耳膜上。幸运?

这抹鲜艳的红色,更像一个沉默的开关,一旦按下,

唤醒的是深藏在家庭记忆褶皱里的、不愿触及的暗影。一些碎片化的画面,

不受控制地浮现在我眼前。那是几年前的一个雨夜,洪姨浑身湿透地跑来,

头发黏在苍白的脸颊上。不像现在这般珠光宝气,那时的她,

眼神里有一种落水者般的慌乱和孤注一掷。我起来上厕所,

隐约听见客房传来压抑的啜泣和交谈声。门缝里,我看见洪姨紧紧抓着母亲的手,

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姐,

我怎么办……检查出来了……是他的……”那个“他”字,咬得又轻又模糊,

却带着千斤重量。母亲的身影在灯光下显得僵硬,良久,

才发出一声极轻的、仿佛被抽空了力气的叹息:“……糊涂啊!”后来,父亲也被叫了进去。

书房的门关得严严实实,我只能听到里面传来洪姨激动时拔高的、又迅速压下去的嗓音,

像被困住的兽。还有父亲低沉而严肃的只言片语:“……立诚那边……你怎么收场?

”……“这是欺骗!”那一夜,家里的空气也像此刻一样凝重。自那以后,

我们全家都成了共犯,共同守护着一个可能摧毁另一个男人的秘密。洪姨很快嫁给了张立诚,

婚礼上,张立诚看着身着白纱、小腹已微微隆起的洪姨,

眼镜后的眼睛里满是温柔的欣喜和笨拙的呵护。他全心全意地迎接那个“早产”的孩子,

给予斌斌毫无保留的父爱。“宁宁,进屋了,天暗了,有蚊子。”母亲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打断了我翻涌的思绪。我站起身,腿部传来一阵**刺痛。

目光再次扫过那辆红色火车,它依旧光洁如新,但在暮色中,

却泛着一层冷硬的、不祥的光泽。晚饭时,气氛沉默得诡异。只有筷子碰到碗边的声音,

和咀嚼食物的细微响动。母亲终究没忍住,试探着开口:“立诚今天……脸色好像不太好?

”父亲夹菜的筷子顿了顿,然后淡淡地说:“嗯。听他们系里人说,上次职称评定没上去,

他准备了好久的项目,也被别人牵头了。”我想起下午张立诚坐在石凳上的样子,

他微微佝偻着背,手里无意识地揉搓着什么。现在想来,那或许不是纸巾,

而是一张写满了挫折与失意的纸。他那份与世无争的温和,在这个需要“钻营”的环境里,

成了致命的短板。而他视为避风港的家庭,基石之下,却是汹涌的暗流。“洪妹也是,

那火车……提一次就够了。”母亲叹了口气,语气里带着无奈,“立诚心里正不痛快,

她还……”“她习惯了。”父亲打断母亲,声音里透着一丝冷硬,“她需要这些东西,

来让自己相信,也让别人相信,她过得很好。”他没再说下去,但我们都明白。

那高调的“幸运”,不过是掩盖内心深处惶恐与心虚的华丽帷幕。

“只是苦了立诚那孩子……”母亲的声音低了下去,带着真切的惋惜,“他对斌斌,

是没得说的。”这一点,无可否认。张立诚看斌斌的眼神,那种天然的、笨拙又真挚的疼爱,

与洪姨将孩子当作幸福配饰的炫耀,截然不同。这种真实与虚假的对比,像针一样,

时时刺痛着知情者的良心。回到房间,我推开窗户,夏夜的风带着一丝微凉吹进来,

却吹不散心头的沉闷。那辆红色火车的影子,和张立诚沉默侧影,在我脑中挥之不去。

十六岁的我,被迫怀揣着一个肮脏的秘密。它像寄生于我心房的怪物,

每次看到张立诚毫无防备地对斌斌微笑,对我温和点头时,这怪物就会啃噬我的内心,

让我感到一种窒息般的负罪感。往事的涟漪,从未真正平息。

洪姨试图用喧闹的波浪将其压下去,张立诚在浑然不觉中感受着水下的暗涌,而我们,

则站在岸边,眼睁睁看着那涟漪一圈圈扩散,等待着某一天,

积蓄的力量冲破看似平静的水面。那辆红色的火车,

它能载着懵懂的斌斌在平坦的院子里嬉戏,

但它能驶过这段由谎言铺就的、已然开始松动扭曲的轨道吗?窗外的老槐树在风中簌簌作响,

仿佛无数个夜晚的秘密,在低声交谈。第三章命运的转折点一周后的这个午后,

洪姨一家再次来访。七月的天空依旧湛蓝如洗,阳光比上周似乎更加炽烈,

知了的合唱也愈发卖力,仿佛要将整个夏天最后的热情毫无保留地倾泻出来。

当那抹熟悉的、刺目的红色再次出现在院门口,被小斌斌笨拙地操控着,发出「咔嗒、咔嗒」

的清脆声响时,我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这声音不再仅仅是夏日冰块的清响,

还与洪姨高亢的嗓音、与父母那欲言又止的沉默、与张立诚镜片后隐藏的忧虑纠缠在了一起,

形成一种复杂难言的韵律。“宁宁哥哥!看!车车!”斌斌口齿不清地喊着,

圆嘟嘟的小脸兴奋得通红,努力地试图控制火车前进的方向。他那纯真无邪的笑容,

与他身下这辆承载着谎言与秘密的火车,形成了一种让人心头发紧的对比。这一次,

我得到了允许,可以再次拉动着这辆火车,载着斌斌在宽阔的后院里玩耍。

手指握住那冰凉的铜制拉环时,一种混合着渴望与负罪感的战栗感掠过脊背。

我小心翼翼地拉动,车轮再次与青石板路奏出那令我痴迷的乐章。斌斌坐在车里,

开心地挥舞着小手,发出“咯咯”的笑声。我们绕着院子里的老槐树转圈,

穿过母亲精心打理的小小花圃,惊起几只停歇的蝴蝶。我喂他吃洗净的草莓,

他柔软温热的小手信任地抓住我的手指,那触感直抵内心最柔软的角落。和他玩捉迷藏时,

他银铃般的笑声,仿佛真的能洗去夏日的烦闷和成人世界的污浊。这份短暂的、纯粹的快乐,

几乎让我忘记了火车背后阴影的存在。我贪婪地享受着掌控这精巧机械的感觉,

享受着车轮转动的顺畅韵律,更享受着斌斌毫无保留的依赖。这让我产生了一种错觉,

仿佛我拉着的,仅仅是一辆能给孩童带来欢乐的玩具,而非一个随时可能引爆的定时炸弹。

午后的暑气渐渐达到顶峰,连树荫下的风都带着滚烫的温度。母亲提议去一家餐厅吃饭,

那是一家位于附近公园湖畔的餐厅,环境清雅,但需要一段路程。关于如何前往的争论,

就在这闷热的院落里猝不及防地爆发了。“当然走大路,从东门绕过去。”父亲语气沉稳,

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他指着东边车水马龙的方向,“”虽然可能要十五分钟,但路况好,

平整安全。”他说话时,目光不经意地扫过那辆红色的火车和车里的斌斌,安全,

显然是他首要的考量。然而,一种想要展示、想要更快抵达,

或许也是想要延长与这辆火车独处时间的冲动,

让我鬼使神差地开了口:“”我知道一条近路,从后山穿过去,穿过那个小树林,

最多五分钟就能到公园侧门,直接就到那个地方后面了。”我语气急切,试图增加说服力,

“”我常和同学走那条路,很近的!”果然,洪姨立刻被“”节省十分钟”这个提议吸引了。

她用手扇着风,蹙着描画精致的眉:“”能省十分钟?那太好了!这太阳毒得跟下火似的,

我们大人还能撑撑,斌斌这么小,可别中暑了。”她的话总是充满了某种功利的计算,

将关爱与便利紧密挂钩。张立诚则显得犹豫许多。他扶了扶金丝眼镜,走到院门口,

眺望着后方那条掩映在杂草和灌木中的小路。山路崎岖,布满碎石子,蜿蜒向上,

看起来确实不适合精致的玩具车通行。“这路况……宁宁,这火车能行吗?会不会太颠了?

而且……”他回头看了看儿子,担忧之情溢于言表。

他的谨慎与洪姨的急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可以拉车!我保证会非常小心的!

”我急忙保证,几乎要举起手来发誓,“您看,早上我和斌斌玩得可好了,

他知道跟我在一起不会害怕的。”我列举着刚才融洽相处的证据,试图消除他的疑虑。

内心深处,那个闪亮的铜拉环像是有魔力一般,吸引着我再次握住它,

不仅仅是拉动一辆玩具车,更像是试图拉住一段短暂逃离现实的、属于我和斌斌的快乐时光。

一直沉默观察的母亲最终拍了板,她看了我一眼,那眼神复杂,

似乎既有对我主动承担责任的鼓励,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

但她还是说道:“既然宁宁认得路,也有这个心,就让他锻炼锻炼也好。我们大人走快些,

在前面等着就是。”于是,队伍就这样分成了两拨。大人们——父亲、母亲、洪姨、张立诚,

以及总是像影子一样安静存在的洪姨的闺蜜王阿姨——组成先行部队,

沿着相对好走但稍远的大路出发,边走边聊,他们的谈笑声随着距离的拉远而渐渐模糊。

洪姨那极具辨识度的嗓音偶尔还会拔高,穿透林荫,似乎在继续着某个话题的争论。而我,

则成了后方的“火车司机”,负责拉着这辆红色的“幸运号”,以及它珍贵的小乘客斌斌,

踏上这条我自以为熟悉的“捷径”。起初的一段路,确实如想象中美好。

林间的树木高大茂密,投下大片的荫凉,隔绝了部分灼人的阳光。

蝉鸣像是永远不会停歇的背景音乐,鼓噪着夏日的主题。

斑驳的树影流淌在锃亮的红色车身上,光影陆离,

仿佛给这辆静止时如同艺术品的火车注入了流动的生命。斌斌似乎也很享受这林间的旅程,

他坐在车里,咿咿呀呀地哼着不成调的歌,偶尔我回头,还能看见他挥舞着小手,

黑葡萄似的大眼睛里充满了对新环境的好奇。然而,很快,现实的坎坷便开始显现威力。

这条山路,远比我记忆中独自或与同学奔跑时更加崎岖不平。路面不仅布满碎石,

还有**的树根虬结盘踞,以及不知何时雨水冲刷出的浅沟。

火车精致的金属轮子不时会卡在石缝里,或者被突出的树根绊住,需要我用力才能拉出来。

车身随之剧烈颠簸,即使有柔软的坐垫,斌斌也被颠得东倒西歪,他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困惑和些许的不安,小手紧紧抓住了车厢两侧的扶手。在某一个急转弯处,

我为了避开一块巨大的石头,用力过猛,

似乎听到车轴或者连接处传来一声轻微的、但异常刺耳的金属摩擦声——“嘎吱”。

我的心猛地一沉,立刻停下脚步,蹲下身仔细检查。

火车车头与车厢之间的挂钩看起来还算牢固,轮轴也没有明显的变形。是错觉吗?

还是林间的风声或者树枝刮擦的声音?我无法确定,但一股不安的预感像细小的藤蔓,

开始悄悄爬上心头。“宁宁,要不要休息一下?看着挺累的。”一个温和的声音在身后响起。

是王阿姨,她不知何时放慢了脚步,落在了后面,此刻正关切地看着我。她总是这样,

安静得几乎没有存在感,但观察力却异常敏锐。“没事,王阿姨,我不累。

”我用手背抹了把额头上渗出的细汗,强装镇定地回答。就在抬头的一瞬,

我瞥见前方不远处的路口,洪姨和张立诚似乎落在了更后面一些。洪姨正激动地比划着手势,

语速很快,虽然听不清具体内容,但那姿态充满了不满和指责。张立诚则微微低着头,

金丝眼镜反射着光,看不清表情,他只是沉默地听着,偶尔抬手推一下眼镜,

那动作显得有些僵硬和疲惫。他们之间那种紧绷的气氛,即使隔着一小段距离,

也能清晰地感受到。这显然不是在讨论风景或者晚餐的菜式。行程进入到大约第四分钟,

一直处于兴奋状态的斌斌,终于抵不过午后的困倦和林间单调的颠簸,小脑袋一歪,

靠在柔软的椅背上,沉沉地睡去了。长长的睫毛覆在眼睑上,呼吸均匀而绵长,

像个无忧无虑的天使。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奇怪的事情开始接二连三地发生。

大人们仿佛约好了一般,陆续离开了我的视线范围。先是洪姨,

她似乎终于结束了与张立诚的谈话,语气生硬地说了句“我去补个妆”,便一转身,

拐进了路边一片茂密的竹林,身影瞬间被浓密的竹叶吞没。紧接着,张立诚的手机响了。

他看了一眼屏幕,眉头紧锁,对我和王阿姨示意了一下,便停在原地,接起了电话。“喂,

您好……是,是关于项目申报书的事吗?啊……”他的声音压得很低,

但在这相对安静的山林里,依然隐约可闻,语气带着一种刻意压抑的焦灼与恭敬。

而走在最前面的父亲,他的手机也几乎在同一时间响了起来。他看了看号码,

对母亲说了句什么,便走到路边一棵大树下,背对着我们,开始了他的通话,声音低沉,

听不真切。母亲和王阿姨则因为一直走在最前,此刻已经转过了一个弯道,

完全看不见身影了。仿佛只是一瞬间,这条原本还算热闹的山路上,就只剩下我,

以及这辆沉重的、象征着秘密与负担的红色火车,

还有车上那个对周遭一切毫不知情、安然入睡的婴儿。寂静笼罩下来,

只有车轮碾压路面的沙沙声,以及我逐渐粗重的喘息声。山林仿佛变得幽深起来,

蝉鸣也显得空洞而遥远。一种莫名的压力感从四面八方涌来。我独自承担着照看斌斌的责任,

以及保护这辆“脆弱”的火车的任务,而大人们却各自因不同的原因“消失”了。

这种被“遗留”下来的感觉,让我感到一丝慌乱和无助。而最奇怪的事情,

发生在最后两分钟,那个决定性的下坡路段之前。那时,我已经累得气喘吁吁,

手臂因为持续用力而酸麻,汗水浸湿了T恤的后背。山路似乎越来越陡,

火车的重量也仿佛在不断增加,每一次拖动都异常艰难。斌斌依旧睡得很沉,

对即将到来的危险毫无知觉。就在我几乎要力竭,

考虑是否呼唤前面的母亲或者王阿姨帮忙时,突然,一股奇异的、若有若无的力量,

似乎从车后方传来。不是明确的推力,更像是一种……轻托?

或者说是火车的重量骤然减轻了?与此同时,我脚下原本坎坷不平的山路,

也仿佛变得顺滑平坦了许多,车轮滚动的阻力大大减小。

这突如其来的“轻松”让我愣了一下,甚至下意识地回头看了一眼。身后空空如也,

只有来路蜿蜒和摇曳的树影。是错觉吗?是因为快到下坡所以自然省力了?

我当时疲惫的大脑无法进行清晰的判断,只是本能地借着这股“力”,加快了脚步。

毕竟我们已经落后了许多。后来,

当我惊恐地意识到那个最关键的、也是最诡异的细节——在那个短暂的下坡路段,

车轮与地面之间,竟然没有发出任何声响。没有熟悉的“咔嗒”声,没有碎石滚动声,

甚至连最基本的摩擦声都消失了。那辆红色的火车,连同熟睡的斌斌,

就像一抹无声滑行的幽灵,安静地、迅疾地,向着坡底,向着那个命运的转折点,

上一章 章节目录 APP阅读
APP,阅读更加方便 立即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