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家里最透明的孩子。
家族微信群聊里,堂姐发了张全家福截图。
有人秒回:「最右边那个是你家小女儿?没什么存在感啊。」
「不说还以为是谁家孩子走错门了。」
1
我妈是中学语文老师,我爸是出版社编辑。
我哥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奥数金牌、保送名校、入职名企,人生一路绿灯。
我姐继承了父母的文艺基因,十岁出版诗集,十六岁加入作协,是本地小有名气的才女。
所以,当我这个意外来临时,所有亲戚都劝父母留下。
「哥哥姐姐这么优秀,老三肯定也是好苗子。」
可惜,我让所有人失望了。
我的智商、才华、性格,完美避开了家族的所有闪光点。
我是家里最平凡的人。
小时候过年团聚,孩子们要表演才艺。
哥哥弹钢琴,姐姐朗诵诗歌。
轮到我了,我憋红了脸唱了首《小星星》。
唱到一半,表哥忍不住笑出声:「跑调跑到外婆桥了。」
满堂哄笑中,我看见妈妈悄悄叹了口气。
那声叹息,比任何指责都让我难受。
爸妈自诩开明知识分子,从不打骂孩子。
但他们会不自觉地比较。
「要是你哥在,这道题早就解出来了。」
「你姐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作文已经登报了。」
就连读书的天赋,似乎也分配得不太公平。
哥哥姐姐轻松考上重点学校,我却连普通高中的重点班都差三分。
爸妈托关系多交了两万赞助费,才把我塞进去。
缴费那天,我爸在银行柜台前反复数着钞票,喃喃自语:
「要是只生两个就好了,还能送他们出国深造。」
那时我十五岁,已经懂得什么是「多余」。
事后我爸向我道歉:「爸爸不是嫌你花钱,是担心你学习跟不上。」
君如高山,瑶如美玉。
而我的名字「玮」,只是似玉的石头。
你看,文化人连取名都藏着隐喻。
我懂事地点头:「我明白的。」
其实我明白的何止这些。
高二文理分科,全家开会讨论。
我想选文科。我喜欢历史书上那些尘封的故事。
我妈立刻反对:「文科就业面窄,你哥读理科现在年薪百万。」
我姐慢悠悠补充:「而且你文笔一般,选文科没什么优势。」
最后他们统一意见:「选理科,将来好找工作。」
我没有再争辩。
我知道争辩也没用——在这个家,成绩差的人没有话语权。
高三模考成绩出来,我排在年级中游。
班主任建议我考虑艺术特长生,说我的素描有点天赋。
我满怀期待地把老师的话转述给爸妈。
我妈正在帮我姐校对书稿,头也不抬:
「画画能当饭吃吗?你姐出书版税都够买套房了。」
我爸倒是放下报纸,认真看了我一眼:
「你要是真喜欢,等高考完爸爸给你报个兴趣班。」
又是「等高考完」。
三年前我想学游泳,他们说「等中考完」。
五年前我想养狗,他们说「等小学毕业」。
永远都在等待,永远都被延后。
我知道他们不是故意的。
只是我的事情,总是不那么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