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春日邂逅民国十四年,金陵城宛如一幅被精心晕染的画卷,
春的气息在大街小巷肆意流淌。秦淮河悠悠穿过这座古老的城池,似一条蜿蜒的玉带,
两岸垂柳依依,细长的柳枝随风轻舞,宛如大自然谱写的无声乐章。桨声灯影里,游船如织,
暖黄色的灯光从游船窗户透出,映照在波光粼粼的河面,如梦似幻,
尽显金陵独有的温柔与繁华。苏瑶,是江南织造府苏家的掌上明珠,天生丽质,
面若三月桃花,泛着自然的红晕。她眼眸灵动如星,藏着浩瀚星辰,流转间尽显聪慧灵秀。
苏瑶才情出众,自幼研习诗词,诵读间古韵悠长;又精通女红,针线在绸缎上穿梭自如,
绣出的图案栩栩如生,赋予绸缎以鲜活的生命。这日,
阳光如细碎的金子洒落金陵城的每一处角落。苏瑶随家人前往夫子庙参加春日祭典。
她身着浅碧色锦缎旗袍,恰似春天初绽的嫩叶,清新淡雅。旗袍上绣着的精致海棠花,
每一片花瓣都仿若精雕细琢,细腻针法让花朵似在微风中轻颤。莲步轻移,裙摆微摇,
宛如从古老画卷中款款走出的仙子,举手投足间散发着江南女子独有的温婉气质。祭典上,
人群熙攘,热闹非凡。各式摊位琳琅满目,叫卖声、欢笑声交织成一片。
苏瑶正专注地看着街边的糖画摊,那些用糖稀绘制而成的糖画造型各异,晶莹剔透,
似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不经意间,她与一位少年的目光交汇。那少年是顾念之,
出身顾氏书香门第,作为家中嫡长子,刚从燕京求学归来。一袭月白色长衫,衣角随风飘动,
身姿挺拔如松。剑眉星目下,高挺的鼻梁与带着温和笑意的薄唇,尽显儒雅与英气。
顾念之被苏瑶的美貌与气质深深吸引,不由自主地走上前,微微欠身,礼貌说道:“姑娘,
方才见你对这糖画感兴趣,想必是个热爱生活之人。”他的声音温润如玉,
轻轻传入苏瑶耳中。苏瑶脸颊泛起红晕,轻声回应:“不过是觉得这糖画有趣罢了。
”她的声音轻柔婉转,如黄莺出谷般清脆悦耳。两人相谈甚欢,从金陵独特的风土人情,
聊到诗词歌赋的精妙。苏瑶惊叹于顾念之的学识渊博,无论是对古典诗词的深刻见解,
还是对各地人文风俗的了解,都令她心生敬佩。顾念之也为苏瑶的才情所倾倒,
她对诗词的独特感悟与出口成章的能力,让他不禁感叹眼前女子宛如一颗璀璨明珠。
春日的阳光温柔洒落,为这份初遇镀上梦幻金边,将美好瞬间定格。分别时,
顾念之目光灼灼,眼中满是真诚与期待:“苏姑娘,他日定当再寻姑娘,共赏金陵美景。
”苏瑶微微颔首,心中泛起丝丝涟漪,那是内心深处的悸动。
第二章:情丝暗结自夫子庙一别后,顾念之的心全系在苏瑶身上。
他常绞尽脑汁寻借口与苏瑶相见。有时他精心安排莫愁湖游船之行。
莫愁湖似镶嵌在金陵大地的明珠,湖水清澈,倒映着岸边垂柳与亭台楼阁。游船缓缓前行,
船桨划动水面泛起层层涟漪,顾念之给苏瑶讲述莫愁湖的传说,苏瑶听得津津有味,
眼中闪烁好奇与向往。有时他们会在清凉山的古寺中聆听钟声。清凉山静谧清幽,
古寺的红墙黄瓦在绿树掩映下庄重肃穆。悠扬钟声响起,仿佛能穿透灵魂,让人心神宁静。
顾念之和苏瑶并肩站在古寺庭院,微风轻拂发丝,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
唯有彼此心跳声与回荡山间的钟声。相处之中,两人感情如春日茁壮成长的藤蔓,日益深厚。
一个夏日夜晚,月光如水洒在秦淮河面,似给河面铺上银色纱幔。顾念之精心安排,
带苏瑶来到秦淮河畔画舫。画舫装饰富丽堂皇,红色灯笼在夜风中摇曳,散出柔和光芒。
船舱内,精美的桌椅茶具摆放整齐,桌上还有苏瑶喜爱的点心。顾念之深情凝视苏瑶,
眼中满是爱意:“瑶瑶,从见到你的第一眼起,我便知你是我此生要守护之人。我爱你,
愿与你长相厮守,你可愿意?”他的声音略带颤抖,饱含内心的紧张与期待。苏瑶羞涩低头,
红晕蔓延至耳根,轻声道:“念之,我亦倾心于你。”顾念之欣喜若狂,
轻轻将家传玉佩放在苏瑶手中,玉佩质地温润,雕刻精美花纹,似凝聚岁月痕迹。“这玉佩,
是我家传之物,今日赠予你,望你收下,当作我对你的心意。”苏瑶接过玉佩,
温润触感直达心底,她深知自己的心已彻底属于眼前男子。然而此时的他们不知,
顾念之的家族虽为书香门第,却在这动荡年代面临困境。顾念之的父亲顾渊,为人正直,
因不满军阀腐败统治,在公开场合发表激烈抨击言论,被军阀视为眼中钉,
一场危机正悄然降临。同时,顾念之在燕京求学期间,深受爱国思潮影响,他心怀报国之志,
常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秘密商议如何为国家的未来贡献力量,
试图寻找改变现状、拯救国家于水火的途径。他深知在这风雨飘摇的乱世之中,
唯有唤起四万万同胞心底的爱国热忱,才能凝聚起抵御外侮的磅礴力量。每当夜深人静时,
他总在油灯下奋笔疾书,将列强蚕食国土的惨状化作泣血文字;黎明破晓之际,
他又奔走于市井巷陌,用沙哑的嗓音向贩夫走卒讲述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在茶馆酒肆里,
他组织青年学子传唱新编的爱国歌谣;在田间地头上,他握着老农生满老茧的手,
细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他相信只要让每个中国人都挺直脊梁,
让沉睡的雄狮睁开双眼,终能筑起血肉长城,驱散笼罩神州的阴霾,
迎来海晏河清的太平盛世。第三章:风云骤起苏敬之坐在书房的红木太师椅上,
手中摩挲着一枚温润的玉扳指,眉头紧锁。窗外梧桐树的阴影斑驳地投在青砖地上,
如同他此刻纷乱的心绪。这些年在商海沉浮,
他太清楚军阀们的手段——前日还称兄道弟的合作伙伴,
转眼就能被安上通匪的罪名抄家灭门。顾家与孙督军的矛盾已在暗流涌动,
他听闻孙督军的副官近日频频出入日本领事馆,这潭水怕是越来越浑了。"瑶儿年轻,
哪里懂得这些险恶。"他重重叹了口气,想起女儿提起顾念之时眼中闪烁的光彩,
心中更添忧虑。乱世之中,情爱最是奢侈,稍有不慎便是灭顶之灾。他必须狠下心来,
哪怕女儿此刻怨恨,也好过将来在军阀的枪口下以泪洗面。一日,苏敬之将苏瑶唤至书房,
书房内弥漫淡淡墨香。苏敬之神色凝重地看着苏瑶:“瑶瑶,顾家如今与军阀结仇,
你若嫁过去,必将灾祸临头。为父不能眼睁睁看你往火坑里跳。”他的声音低沉坚定,
眼中满是对女儿的担忧。苏瑶痛苦万分,她深爱着顾念之,不想与之分离。
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她哭着哀求父亲:“父亲,念之他是个正直善良的人,我们真心相爱,
我愿意与他同甘共苦。”但苏敬之心意已决,为让苏瑶死心,开始为她安排相亲,
对象皆为金陵城中家世清白、与军阀无瓜葛的公子哥。每次相亲,苏瑶都如坐针毡。
她机械地端起茶盏,目光却透过氤氲的热气,落在虚无的远方。对面男子侃侃而谈家世产业,
声音却像隔着一层厚厚的纱,模糊不清。
她的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玉佩——那是顾念之送她的定情信物。
当对方问及她的喜好时,她恍惚间差点脱口而出"念之最爱听我弹《梅花三弄》",
惊得连忙低头掩饰泛红的眼眶。茶凉了又续,续了又凉,
这场煎熬终于在对方失望的目光中草草收场。顾念之得知苏瑶被逼相亲,心急如焚,
不顾一切赶到苏家,却被苏敬之拒之门外。苏敬之严肃地看着顾念之:“顾念之,
你不要再纠缠瑶瑶了,你们没有未来。”顾念之在门外苦苦哀求:“苏伯父,
我与瑶瑶真心相爱,求您成全。”但苏敬之不为所动,转身进门,留下顾念之独自站在门外,
满心失落无奈。此时,顾念之不仅为爱情受阻而痛苦,更因国家的现状而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