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苏的庄原

复苏的庄原

主角:凤莲红兵张运昌
作者:爱写作的小疯子

复苏的庄原第3章

更新时间:2025-11-24
全文阅读>>

(3)

张运昌在村里受支书张铁三的欺压,在张庄是人尽皆知的事。自打被强占了树木、宅地,张运昌整个人就变得消极起来。本来在家里,不大爱管孩子的他,这一下子,就变得更加冷漠了。除了下田挣工分,回到家里,他对孩子们是避之不及。他不仅不理会孩子们的打闹,而且,几个孩子闹腾的过分了,他就会大发脾气。要么对几个孩子狂吼一阵,要么不定抓住哪一个打一顿。在这段日子里,张运昌为了逃避对孩子们的责任,他在村东北田地里,找到一处打麦场,搭了个茅草庵。每到晚上,他就在这茅草庵里睡觉。在张运昌还是个少年的时候,曾跟随小戏班吹过笛子。自打他跟凤莲结婚以来,由于家里家外的忙碌,他不吹笛子已经有段岁月了。如今在这失落的日子里,他独自住在东北地里的茅草庵里,就再次吹起了笛子。一到晚上,他就躺在打麦场旁边的一棵楝花树下,望着漫天的繁星,摇头晃脑的吹笛子。若是遇到阴雨天气,他就钻到搭建的茅草庵里吹笛子。开始,凤莲以为他是因为被别人强占了树木、宅地,心里难过,想找个安静的地方待几天。不想,张运昌在这东北地的茅草庵里一住,就是几个月。直到大雪纷飞,他才搬回家来。张运昌自打从东北地搬回家里住,性情平和了许多。虽然,他对照顾孩子一事,依旧不上心。可他出外挖河,到两百地开外的许昌拉石头,下田挣工分,是一样活儿也没落下。在他心里,作为一个男人,养家糊口,依旧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不过,从这时开始,他的生活里多了一件小事,那就是吹笛子。无论是在挖河休息的空档,还是在出远门拉石头的路上,还是下田回到家后,只要一有空闲,他就会摇头晃脑地吹他的笛子。刚开始,凤莲觉着吹笛子,是那些专门取乐别人的戏子所为,一个男子汉,是不会爱上这种行当的。有好几次,凤莲因为吹笛子跟张运昌发生了争吵。随着时间的推移,凤莲眼看着自己的丈夫,对吹笛子一事,态度很坚定;而且,最主要的是,凤莲发现,自打张运昌吹了笛子,在家里家外,越来越有了精神头儿,所以,对于他吹笛子一事,也就慢慢默许了。

张运昌跟凤莲有了三个儿子后,就一直想着能再生个女儿,这样,一家子人就圆满了。于是,凤莲再次怀孕了。不过,天公不作美,十个月后,凤莲再次生产下一个儿子,他就是家中的老四小宝。小宝的出生,给本来就已经拥挤的家庭,并没有带来更多的欢乐。家里除了又增加了一口人吃饭,整个家庭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当然,对于凤莲来说,小宝的到来,无疑是更加加重了她的负担。她除了每天早出晚归地挣工分,一家子老小的吃穿用度,皆是出自她一人之手。多年来,她不曾睡过一个完整的好觉。对她来说,除了白天下田干活,晚上更是她一个女人家出力的时候。纺线、织布、纳鞋底、做衣服......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从不间断。凤莲的勤劳俭朴,再加上张运昌也是家里家外的忙碌,家里也终于有了些新的变化。在有小宝的这一年,张运昌跟凤莲将家里的三间茅草屋,翻盖成了土坯墙的瓦房。除此外,他们还为家中的四个男孩子,另外盖了两间土坯墙小瓦房。在院子里,这两间小瓦房坐落在院子的西面,虽说又低又小,可孩子们到底有了自己的房间。从此后,除了小宝跟着凤莲睡堂屋,红兵、春生、建明,就住在了这两间西屋里。而且,令他们最高兴的是,他们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床铺。

转眼间,时间又过去了三年。家里除了小宝尚年幼,红兵、春生、建明都上了小学。张运昌夫妇俩看着孩子们各自的成长,虽说饱尝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可打心底里还是欢喜的。眼看着孩子们个个长成了大小伙儿,夫妇俩觉着孩子们的长大成人,就是他们最大的成就。当然,备受生活欺凌的夫妻俩,也更是把未来的希望,寄托在了孩子们的身上。可生活总是艰难的,在村子里,张运昌跟凤莲受欺负的处境,对几个男孩子的成长,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几个孩子,从小就知道自家的父母,总是在村里受气。上学期间,几个小孩子,也因此受到村里孩子们的欺负。不过,红兵、春生跟建明,跟性情软弱的张运昌不同,几个男孩子在受到欺负的时候,都会紧紧地团结在一起,极力反抗。虽然,面对村里孩子们的欺负,他们也只会用拳头解决,可打一架,总比忍气吞声来得痛快。张运昌跟凤莲自然不赞同自家儿子,总是跟人家打架。红兵、春生跟建明,每一次跟人家打过架之后,无论是吃亏还是占了便宜,只要跟他们打架的孩子家长,找到张运昌跟凤莲说理,张运昌总是会提起棍子,满村子的追着三个儿子打。这一点,凤莲跟田玉英,也是不赞同的。她们认为孩子们在外受了气,回家来还要挨打,这对孩子们来说,太不公平。面对张运昌的责罚,红兵跟春生,总是怕的。他们俩自小就是尊长辈、讲规矩的本分孩子。只有建明自幼脾性暴躁,面对张运昌作为家长的威严,他向来不怕。每当张运昌骂他、打他,他总是不服气地跟他父亲争吵,说他跟哥哥们在外受欺负,都是因为他们有他这个没本事的爹造成的。有时,真挨了打,恼恨之下,他就直接拎起家伙,跟张运昌打架。在整个家里,也只有建明是张运昌管束不了的。

对红兵、春生、建明来说,童年到底是快乐的。凤莲跟田玉英是不舍得自家孩子受累、受委屈的。除了让他们读书,她们从来不轻易让他们干农活。眼看着别人家的孩子,小小年纪就要学会打猪草、铡草喂牛、打水烧火、洗衣做饭,凤莲跟田玉英是向来不舍得自家孩子干活儿。可以说,十岁以前,红兵、春生跟建明,除了读书玩乐,无忧无虑的在这片庄原上生长着,是没有出过苦力的。也正因此,三个男孩子比着村里的同龄孩子们,也更天真、更欢乐,性格也更开朗、更活泼。

随着三兄弟年龄的增长,他们各自的脾气、性情也越来越明显。老大红兵踏实、勤奋,读书很上进;老二春生老实、勤劳,干活很卖力,但唯独对读书没兴趣;老三建明聪明过人,长得异常俊秀,就是脾气暴躁。没几年,他们的命运,就像他们各自的脾性特点一般,发生了不同的变化。红兵小学毕业后,就继续读了中学。他时常对张运昌跟凤莲说,他势必是要考上大学的。在上学期间,红兵努力学习,酷爱读书。读高中时,《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三侠五义》都熟读于心。不过,虽然红兵读书上心,但学业成绩却不理想。数学、物理,可以说都是他的弱项,唯独英语、语文,还算一般。成绩上的弱势,直接造成了他几年后,参加高考时,名落孙山。学业上的失败,也并不意味着红兵读六年中学,一无所获。对红兵来说,上学最大的收获,就是交了一群情谊深厚的朋友。其中,他跟杨庙乡的窦志清,高朗乡的刘向伟,最为交好。读高中期间,三个人由于住在同一间宿舍,又都是来自农村家庭,各自穿戴吃食,都较清苦,所以比着跟其他同学,几个人更有话说。再加上几个青年都一腔热血,对未来都有着远大志向,野心勃勃,可谓志同道合。三年高中,他们三个贫穷的青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只要是三个人拥有的,都会彼此分享。红兵最爱看书,平时积攒了零花钱,用来买书。他时常会把自己最珍爱的课外书借给窦志清、刘向伟。红兵在县城刚读高中时,家里还没有自行车,窦志清就用自家的自行车,载着红兵上学、下学。刘向伟家里种了一片桃园,每当桃子丰收时,就会装上两袋子,送到红兵跟窦志清家。每当到了寒冬腊月,学校放了寒假,三个人就会一起拿着**到野外打野兔。等他们拎着打来的野兔,在野地里燃起火堆,烤上几个小时,几个人边吃边聊着书里的桃园三结义,好不开心。高考后,刘向伟考上了医科大学,红兵跟窦志清名落孙山,可是三个人的友谊,却没有因为上大学而中断。窦志清毕业后,就结了婚。刘向伟考上大学后,就去了外地读大学。红兵毕业后,就留在家里当了农民。不过,在接下来的多年间,三个人一直有书信往来。

春生小学没毕业,就留在家里做了农民。每当张运昌跟凤莲说起他的学业,他都避之不及。张运昌曾跟他说,说他现在不好好上学,将来干活出力,再后悔,也不能怨他们当父母的。不想,春生斩钉截铁地说,他是自己不愿意上学的,将来绝不后悔,更不会埋怨爹娘。春生自打辍学,就担负起了家里的大小活计。白天跟着张运昌下田挣工分,晚上给队里的牲口铡草。这时,春生再也享受不到上学时,凤莲跟田玉英对他的庇护。他必须也要为了吃饭穿衣,为这个家出一份力了。这种日子持续了有两年,春生就有了自己的计划,那就是为自己的终身大事考虑。他开始在家里脱土坯,准备盖房娶媳妇。三年过去,他拖了上万块土坯。当时,村北地有一处砖窑。当春生将自己打的土坯烧制成蓝砖,足足省下了家里一大笔钱。正由于春生的勤劳,他给他大哥红兵盖了三间蓝瓦房。盖好这三间瓦房时,春生才刚满十六岁。比着村里同龄的男孩子,早早辍学的春生,似乎更有自己的一套生存计划。

建明作为家里四兄弟中,长得最俊美的一个少年,在读书期间,最是令张运昌跟凤莲不省心的。建明在邻村王湾小学读完小学,就到了转楼镇读初中。由于家里常受到村里人欺负,建明小小年纪,就立志要做一个有力量的男子汉,将来为父母出人头地。在读初中期间,他结识了转楼一中的小霸王宋红军。两人可谓情投意合,甚是交好。宋红军的家庭背景很不一般,他爸爸是大队支书,母亲是镇医院里的大夫。宋红军本是转楼镇上的混混头儿,校里校外,独霸一方。建明自从结识了宋红军,就跟宋红军结成了八拜之交,成为了宋红军的小迷弟。在整个中学期间,建明整天跟着宋红军打架、开拓地盘,成为了整个学校里公认的混混之一。建明自打从这时起,就立志一定要打下一片天下。建明经常在校外打架的事情,惹得校领导经常让建明请家长。校长对张运昌曾五令三申,说他儿子建明再逃学打架,就开除建明。张运昌跟凤莲为了能让儿子顺利地读完初中,也是绞尽脑汁,对建明多次进行批评教育。只是,每次回家来的建明,除了朝凤莲要下个月的生活费,他对自己在校里校外干的事情,只字不提。要是张运昌恼急了,拎起棍子打他,他就会爆发脾气,朝张运昌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甚至于拿起家伙,跟自己的父亲打架。有一次,张运昌说急了他,他就对他父亲说:“你就算是我爹,又有什么了不起。你在整个村子里,懦弱无能,整个家都跟着你受气,被人家瞧不起。我现在要为自己打天下,就是为了以后不像你一样窝囊!我不愿意做你......”

没等建明说完,张运昌就打了他一巴掌。建明挨了打,就跑出了家门。一连两个月,建明都没有回家来。直到三个月后,公安局找到张运昌,一家人才得知建明出了事情。事情是这样的:有一次,建明跟着宋红军领着十几个小青年,同镇上的另外一群青年混混打架。在此次打架事件中,宋红军打残了这支混混团伙的老大马如雷。马如雷原是马庄一霸马大强的独子。马大强一得知自己儿子马如雷受了重伤,就带领着马庄附近几个村上的义兄义弟,将宋红军的老家宋寨围了个水泄不通。宋红军的父母吓得连夜逃出了村子,接着报了案。公安局介入这事之后,先是抓捕了打架头目宋红军,再安抚下马如雷的父亲马大强。公安局跟马大强说,只要不再打架闹事,公安局一定给马如雷一个交代。后来,在公安局审理宋红军时,问都有谁打了马如雷。宋红军一口咬定,说是他自己打残了马如雷的一条腿。由于宋红军讲哥们义气,一人独揽了罪责,最终使得他手下所有的兄弟得以逃掉惩罚。最后,宋红军一人被判了刑,要坐三年的牢。期间,公安局也曾就宋红军手下的小弟进行调查,其中就有建明。然而,建明这时藏到了铁佛寺二姑姑家,公安局只得找到了建明家里。当张运昌跟凤莲得知建明出了这么大的事,就向公安局保证,见了建明一定让他到公安局自首。公安局临走时,嘱咐张运昌跟凤莲,要他们多对自家儿子进行批评教育,说下一次建明再打架,就一定抓捕他。时间又过了一个周,建明才在姑姑素娟的陪同下,回到了家里。一到家,难免一场架吵。当张运昌拿着铁锹,势必要教训建明的时候,一家子女人哭的哭,闹的闹,极力阻止张运昌打建明。吵闹了一天,一家人终于归于平静。由于建明参与打架,已经被学校开除。所以,从此以后,建明就不得不天天待在家里,过起了种田干活的日子。

红兵高考落榜后,就回家做起了农民。春生打早几年起,就已经以务农为业。至于建明,因为打架被学校开除,也只得回家干起了农活。家里自从添了三个劳力,张运昌跟凤莲着实轻松了不少。至少,家里除了小宝,大家都能靠挣工分养活自己了。然而,做农民,对于高中生红兵来说,无疑是大材小用,浪费了人才。自打高中毕业后,红兵就想着出外闯荡世界。在他心里,仅仅做一个农民,他是万万不认同这样的命运的。可是,对于农民家的孩子来说,除了读书上大学,出路又是极其少的。红兵因为找不到出路,在家很是郁闷了一段时日。在这段日子里,他除了下田干活,就是天天躲在自己的小屋子里,整天闷头不响地读书。那些古典小说跟武侠小说,他足足读了半麻袋。张运昌跟凤莲看着儿子红兵,整天闷头干活、读书,不言不语,心里着实着急。这时,张运昌为红兵想到了一个去处,那就是去商丘投奔姐夫袁向学。

张运昌的大姐夫袁向学,开始经营一家馒头店,后来升任为支书,再后来成为了商丘市梁园区一家酒厂的厂长。家里经济条件,可谓很富足。再加上儿子袁金亮,女儿袁芳,都考上了大学,毕业后都被分配到商丘市法院工作。可以说,袁向学一家人是彻底翻了身,过上了富贵荣华的日子。自从女儿一家人发达之后,田玉英就没少往商丘跑。素勤跟袁向学知道自家兄弟生活穷苦,也没少帮扶张运昌跟杨凤莲。无论是白面还是布料,田玉英来商丘一次,就要往家里拿一次。多年来,张运昌一家子人在姐夫家的帮衬下,过得轻松了许多。

对张运昌来说,面对姐夫家这么好的条件,他早就想让红兵跟了姐夫去。只是,考虑到虽然是自家亲姐姐、亲姐夫,可这依然是低头求人的事。所以,直到红兵毕业,张运昌也没朝姐夫袁向学开过口。直到如今,看着儿子红兵一天天的消沉着,就在心里打定了主意,一定要让姐夫帮红兵找个工作不可。

入冬后,农活一闲,张运昌就来商丘寻访姐夫来了。当袁向学听到张运昌的请求,就爽快地答应了。袁向学本是一个具有豪侠性情的慷慨人,多年来,对于兄弟张运昌一家人接济了很多。除此外,袁向学打心里一向欣赏张运昌的纯善、厚道,跟张运昌甚是交好。如今面对自家兄弟的请求,他没怎么思虑就答应了。袁向学说,在酒厂里可以为红兵找个活干。只要红兵愿意从基层员工做起,不怕吃苦,红兵随时可以来上班。而且,素勤说,家里有房间,等红兵来了,想住家里就住家里,想住酒厂员工宿舍就住员工宿舍。张运昌听到红兵终于有了去处,简直高兴坏了。他想,红兵一旦有了工作,而且还是在城市里上班,一定会重新振作起来的。张运昌在姐姐家待了两天,就赶紧回家来将这个好消息告诉家里人。张运昌就是怀着这样愉快的心情,背着从姐夫家拿的半布袋白面,回到了家里。

果然,当红兵听说自己有了工作,心情大好。他简单收拾了一番,在父亲从商丘回到家的第三天,就出发去了商丘。自此后,红兵就成为了商丘梁园区酒厂的一名临时员工。由于刚进酒厂的红兵对业务不熟练,自从进了厂,他就成为了包装区的一名包装员。对于这份体力活,红兵刚开始是不满意的。不过,他想着有这样一份拿薪水的工作,总比在家里干农活有出息的多。

红兵刚到商丘,先是住在了姑姑家。可他很快就发现了,住在姑姑家里有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红兵比着在法院工作的表哥袁金亮,他打心底里感到自卑。他之所以如此,不是表哥袁金亮在生活上待他不好,而是天性敏感的红兵,在袁金亮对他友好温和的相待之下,却体会到袁金亮对他这个农民表弟打心底里是看不起的。这一点,红兵开始也说不出自己是从哪里体会出来的。可时间一久,袁金亮总是时不时挑红兵一些诸如穿衣服不讲究,不能及时理发,吃饭声响太大的毛病,这让敏感自尊的红兵打心里明白:袁金亮是看不上他这个从乡下来的表弟的。红兵一旦确定这一点,就不知不觉地拿自己跟袁金亮比较。袁金亮是大学生,是城市人,端的是公家的铁饭碗;他红兵只是一个高考落榜生,出身农民,是个随时都可能丢掉工作的临时工。无论如何,他都是比不上人家的。一想到这里,红兵就不禁打心底里自卑起来。慢慢的,他跟袁金亮也就生疏了。而袁金亮见红兵跟自己少了话,也就很少找红兵说闲话了。红兵知道,自己跟袁金亮之间越来越生分,已经不适合再在姑姑家住下去。于是,他就以住在姑姑家里,天天上班不方便为由,搬离了姑姑家,住进了员工宿舍。

自打红兵来商丘酒厂上了班,张运昌一家人就跟他姐姐素勤家来往更密切了。以前,都是田玉英跟张运昌逢年过节,来商丘走亲戚。现在,碍于儿子在商丘,凤莲也就更愿意来商丘走亲戚了。对凤莲来说,每次不远二百多里地,走路、搭车,忙里忙慌地走这家亲戚,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见红兵。当然了,每次来姐姐家走亲戚,吃的、穿的、用的,总免不了带回家一些。这些衣食用度,对久经生活重负的凤莲来说,无疑都是雪中送炭。在凤莲心里,姐姐跟姐夫的慷慨帮扶,让她坚信,有亲人在,日子总是好过的。一连好几年,只要农活稍许闲些,凤莲就会带着小宝来商丘走亲戚。只不过,由于路远,交通不便,凤莲每次来商丘走亲戚,一路上都很艰难。尤其是在小宝十岁那年,在路上还出了事情。至于在路上出的这件事情,很多年后,凤莲每当想起来,心里还会感到害怕。

那一年刚立秋,田里的玉米正抽穗长个头。这会儿,正是给玉米地除草的时候,按说,凤莲这会儿应该会下田挣工分,抽不开身走亲戚。可是自从春天那次从商丘回来,她心里就一直有个事情。这件事情就是,姐夫袁向学曾跟她说,过些日子,等厂里分下购买票,就为凤莲买台缝纫机。当时在张庄村,只有两三户人家有缝纫机。当凤莲第一次在村里吃商品粮的玉梅家,尝试过用缝纫机缝衣服,她就喜欢上了这种机器。她想,要是自家有台这样的缝纫机,那家里就算再多几口人,也不用发愁裁缝衣物了。凤莲自打得了姐夫袁向学的许诺,就回到家里,筹备买缝纫机的钱。在这会儿,一百五十元钱,确实是个大数目。在家里,从未要求买过什么东西的凤莲,这次却态度坚决的一定要买缝纫机。张运昌跟田玉英开始并不赞同花这么多钱买一台机器。可是他们见凤莲执意要买,也就答应了。买缝纫机,需要一百五十块,这对于家里经济拮据的情形,确实是不小的压力。于是,经过一家人商议,卖掉了家里两棵粗大的桑树。这两棵粗大的桑树,本是祖上留下来的。原本是打算留给田玉英做棺材用的。这会子,眼看急着用钱,就只好把它们卖给杨庙镇上的一个棺材铺了。经过一家人的拼凑,最后也只是凑到了一百块钱。田玉英说,剩下的五十块,只能先让女婿袁向学垫起来了。一家人谋划好后,等一立秋,凤莲就带着小宝去了商丘。到了商丘,凤莲先是去看了红兵。红兵知道母亲是为买缝纫机而来的,就拿出自己两个月的积蓄五十块钱,给了凤莲。凤莲说不要他的钱,可红兵执意要给,凤莲也只好收下了。

凤莲把一百五十块钱给了姐夫袁向学。袁向学拿着钱跟购买票证,领着素勤、凤莲到酒厂指定的商场买了台缝纫机。这是台上海生产的蜜蜂牌缝纫机,当时在国内是最好的。袁向学用厂里的运输车将缝纫机运到了家里。等回到了姐夫家里,凤莲看着这台崭新的缝纫机,心里犯了愁。这么大一台缝纫机,怎么把它运到太康老家去呢?凤莲说出了心中的疑虑。这时,袁向学说,可以先把机头带回家去。等下次家里有人再来商丘,再把机架带回家。凤莲一想,也只得如此了。第二天,凤莲就用一麻袋装起缝纫机机头,领着小宝,搭车回太康了。

凤莲先是搭公共汽车到太康县城,再搭乡间公交到杨庙镇。杨庙镇距离家还有二十里地的路。这段路程,凤莲只能领着小宝,背着缝纫机头,徒步走回家了。这时,眼看遍地的玉米严严实实的密不透风,又加上天快黑了,身上背着个几十斤重的缝纫机机头,又领着一个十岁的孩子,所以,凤莲走在田间小路上,心里慌慌的,生怕遇到什么坏人。而就在凤莲走到一半路程的时候,身后跟上来一个男人。凤莲一见有陌生人跟上来,一手拉着小宝,一手拉紧背上的麻袋,不觉加快了脚步。小宝年纪小,又走累了,实在是走得慢,所以只得走一阵,停一阵再走。跟在后面的男人,见凤莲跟小宝慢下来,他也就慢下来。凤莲知道自己肯定是遇到了坏人,于是就一手抱起小宝,一手拉着背上的布袋,赶紧往前走。就在一段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路段上,身后的男人终于快步追上凤莲,嘴里说着:“大姐,我看你这么累,我帮你背着东西吧。”说着,他就要夺凤莲手里的麻袋。凤莲一看这个男人要夺手里的缝纫机机头,就一手放下小宝,赶紧两手抓紧麻袋,大声说:“你要干嘛?你放开,我喊人了。来人啊......”这个男人见凤莲使出的劲头很大,一下子没能夺取麻袋,就再次朝凤莲扑来。凤莲连声大喊道:“来人啊,来人啊,抓贼呀!”男人抓着麻袋,跟凤莲争夺了几下,他见凤莲拼了命的争抢麻袋,就脑筋一动,想着吓唬凤莲一下,好让凤莲放开手里的麻袋。他上前一步,抱起小宝,就要朝玉米地里跑。凤莲一见小宝被男人强行抱起来,就上前一步,甩起几十斤重的麻袋,朝男人头上砸去。男人一下子被砸中,身体踉跄着走了两步,差点栽倒在地上。这一下子,男人不得不放下小宝。凤莲一手拎着麻袋,一手拉过小宝,大声叫喊着:“来人啊,抓贼啊!来人呀,救命啊!”男人见凤莲如此,摸了摸被砸中的头部,一看手上有血,就恼怒地想再次扑上来。就在这时,一个骑着自行车的男人,恰好往这边赶来。凤莲一见有人来,就即刻大声喊:“来人呀,快抓贼呀!”男人一见有人来,就立马钻进玉米地里逃走了。

等骑自行车的男人走近,凤莲还一手拎着几十斤重的麻袋,一手拉着小宝,朝玉米地里看着,大声喊着抓贼、救命。骑自行车的男人询问凤莲出了什么事,凤莲才惊魂未定的一下子蹲坐在地上哭起来,她边哭边说了刚才的遭遇。骑自行车的男人见凤莲如此,就说他是王湾大队的支书,今天去乡里开会去了,刚回来走到这里。这男人看上去有四五十岁,一副面善的样子。凤莲一看这人面熟,好像是在赶王湾**时见过的。凤莲就觉着他不是坏人。于是,她就跟他说了会子话。在说话期间,凤莲才得知这个男人叫王德柱,是王湾大队的支书。她接着把自己刚才怎样跟贼抢夺麻袋、小宝的惊险经历,又重复了一遍。这个自称王德柱的人见凤莲说的可怕又可怜,就说愿意用自己的自行车,送凤莲跟小宝回家。凤莲思虑了一下,见天又着实黑了下来,就答应了。男人将小宝抱到自行车单杠上,让凤莲把麻袋放在自行车后座上。凤莲心里还有些不放心,就一手紧紧的拉着麻袋口,随时准备着用麻袋里的缝纫机机头,砸向这个叫王德柱的人。不过,一路上,这个自称王德柱的中年男人,说了一路的话。他说女人家没有男人在身边,是不能带着重要物件出门的,尤其是带着孩子上路。他说哪个村都有妇女儿童被人贩子拐走的事。一路上,凤莲只是边听,边注意着身边的玉米地。生怕抢麻袋、小宝的贼再次出来。她想,要是载着小宝的这个王德柱,是那个贼的同伙,自己就是有再大的本事,也是要搭上命了。然而,这个王德柱只是神情放松地说着家常话,直到他们走到临近村子的小树林,凤莲见到几个在树林里玩耍的孩子,才稍许放下心来。十几分钟后,他们到了王湾村。这个叫王德柱的男人,说他到家了,并还坚持要送凤莲回家。凤莲这时还有些不放心,王湾距离自家村子,毕竟还有二里地路呢。这段路上,说不定会出什么事情呢!这时几个在村子里说闲话的人,见到王德柱,跟他说话打招呼。凤莲见状,才彻底放下心来。于是,她就同意让这个叫王德柱的支书,送她跟小宝回家。

接着不到半个小时,王德柱就把凤莲跟小宝送到了家里。凤莲跟家里人说了路上的遭遇,一家人都感激地要留王德柱吃晚饭。只是这王德柱说,都是相差不远的乡亲们,村里村外的,用不上吃饭。说着,他就推着自行车往家里赶了。张运昌跟凤莲一直将王德柱支书送到一里地开外,眼看就到了王湾村,两人才在王德柱的劝说下,回家来。

自打凤莲此次路上遭遇了贼,此事一经家人得知,一家子人就统一得出个结论:凤莲再不能独自带着孩子走亲戚。不管是去商丘,还是回娘家,都得有男人陪着,才能出门走亲戚。至于这台缝纫机,凤莲一把机头带回家来,就盼着张运昌去商丘,把缝纫机机架带回来。秋收后,张运昌骑着自家的那辆二手自行车,来回骑行四百多里地,将缝纫机机架带了回来。

家里自从有了缝纫机,接下来的一个冬天,凤莲没日没夜地学着使用这台缝纫机。村里几个跟凤莲关系较好的媳妇、婆子们,因为家里还没买缝纫机,也稀罕着,都想使用这缝纫机,来给孩子们缝制衣物。所以,她们一有空闲,就来凤莲家里学踩缝纫机。没多久,村里的这几个媳妇、婆子,她们跟凤莲都能熟练地使用缝纫机了。不过,凤莲家自从有了这台使用便利的缝纫机,也没少招来村里另外一些媳妇、婆子们的闲话。像跟凤莲一家人一向不和的王金玉,在背地里,就说凤莲一家子人攀上了城里的富亲戚,可有东西显摆了。当这话传到凤莲跟田玉英的耳朵里,两人先是生气,后又觉着可笑。之后,凤莲传出话去,只要是村里人,谁想来家里使用缝纫机,都可以使用。开始,村里的一些媳妇、婆子,还顾忌凤莲只是说说排场话,不想,一个冬天下来,到凤莲家里使用缝纫机的媳妇、婆子们是络绎不绝。就连一些跟凤莲关系生疏的媳妇、婆子们,也来赶着凑热闹。或是为给孩子们缝制衣物,或是时不时地来凤莲家串门,踩踏几下缝纫机,拉拉闲话,玩笑一番。至于凤莲呢,对于村里的媳妇、婆子们,凡是来家里的,都茶水备着,一招一式的把缝纫机的使用方法教给她们。对于确实一时学不会的媳妇、婆子们,凤莲就亲自把她们带来的衣物,该缝制的缝制,手脚麻利地给她们把活做完。凤莲的心灵手巧跟诚心诚意待人的举动,令村里的媳妇、婆子们都慢慢认可了她。她们你传我,我传你,都认可凤莲是个热心肠的好媳妇。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APP,阅读更加方便 立即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