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后,我帮弃女夺位,再让她看清现实

穿越后,我帮弃女夺位,再让她看清现实

主角:沈砚赵徽音苏文彦
作者:一水流氓

穿越后,我帮弃女夺位,再让她看清现实第3章

更新时间:2025-11-13
全文阅读>>

第六章文华殿掌权

天启十五年腊月三十。

登基大典前夜的偏殿,烛火摇曳如鬼火。赵徽音攥着藏有“牵机引”的银簪,指尖冰凉,看着沈砚将她联络旧臣的名单摔在桌上,听着他一字一句揭穿苏文彦买毒的真相,只觉得浑身血液都冻住了。

“公主,你以为凭这些人,凭这支银簪,就能杀了我?”沈砚的声音冷得像冰,目光扫过瘫软在地的苏文彦,最终落在赵徽音脸上,“你母妃当年若有你一半的急功近利,也不会落得那般下场。”

赵徽音猛地抬头,眼里满是血丝:“我母妃?你也配提我母妃!你不过是利用我夺权,现在目的快达到了,就想卸磨杀驴!”

“卸磨杀驴?”沈砚冷笑一声,转身走到窗边,推开一条缝,外面是密密麻麻的锦衣卫,“我若想杀你,你现在已经是一具尸体。但我留着你,不是因为‘情意’,是因为你还有最后一点用——让天下人看看,我沈砚不是谋逆的奸臣,是不得已才接手这烂摊子。”

苏文彦突然爬起来,死死抱住沈砚的腿,嘶吼道:“沈砚!要杀就杀我!是我蛊惑公主的,与她无关!你放她走,我任凭你处置!”

赵徽音愣住了——她从未想过,苏文彦竟会为她豁出性命。沈砚低头看着苏文彦,眼底闪过一丝复杂:“你以为我不敢杀你?”

“我知道你敢!”苏文彦抬头,眼里满是决绝,“但你若杀了我,公主定会记恨你一辈子,将来只要有机会,就会找你报仇!你放她走,我留下来当人质,她若敢再回来夺权,我甘愿受死!”

沈砚沉默了片刻,突然笑了:“好一个‘甘愿受死’。苏文彦,你倒是比我想的有几分骨气。”他对门外喊了一声,“带苏公子下去,关进天牢,严加看管。”

锦衣卫上前架起苏文彦,苏文彦回头看向赵徽音,口型无声地说:“密道,西墙根。”

赵徽音心里一动——她想起苏文彦曾提过,皇宫西墙根有一条废弃的密道,是当年她母妃为防万一修建的,只有苏家后人知道入口。

沈砚看着苏文彦被押走,又看向赵徽音,语气缓和了些:“公主,你若现在安分下来,我可以让你在西苑安度余生,衣食无忧。但你若执意要走,我也不拦你——只是你要记住,这是你最后一次机会,再回来,就别怪我不客气。”

赵徽音攥紧拳头,她知道沈砚是故意放她走——以他的势力,不可能不知道那条密道,也不可能没料到苏文彦会给她传信。但她不想领这份“情”,更不想留在皇宫做他的囚徒。她咬着牙,转身冲向偏殿后门:“沈砚,今日之辱,我定会百倍奉还!”

沈砚看着她的背影,眼底没有丝毫波澜。李默走进来,疑惑地问:“先生,您为什么放她走?留着她就是个隐患。”“隐患?”沈砚摇了摇头,“她现在就是个没了爪牙的猫,翻不起什么浪。放她走,一来能堵住天下人的嘴,说我‘善待前主’;二来能引蛇出洞——那些还藏在暗处的世家旧臣,定会去找她,到时候咱们就能一网打尽。至于苏文彦……”

他顿了顿,嘴角勾起一抹冷笑:“留着他,既能牵制赵徽音,又能看看他所谓的‘情意’,到底能坚持多久。”

当晚,赵徽音按照苏文彦的提示,在西墙根的一棵老槐树下找到了密道入口。密道里漆黑潮湿,她摸着墙壁,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心里又恨又乱——恨沈砚的掌控,恨自己的天真,却也忘不了苏文彦为她豁命的模样。

天亮时,她终于从密道另一端钻了出来,外面是京城郊外的一片树林。她回头看了一眼皇宫的方向,咬了咬牙,转身朝着江南的方向走去——她知道,只有找到那些世家旧臣,才有机会扳倒沈砚,才有机会救出苏文彦。

天启十六年正月初一,文华殿。

沈砚坐在龙椅旁的紫檀木椅上,接受百官的朝拜。他穿着绯色的官袍,腰间系着天启帝赐给镇北将军的玉带,那是周奎转赠给他的。殿外,保定卫、真定卫、东宫卫整编而成的“新军”持枪而立,盔甲在阳光下闪着冷光;殿内,军机处的章京们站在两侧,手里拿着奏折,都是他提拔的寒门子弟——李默、张焕、王松,一个个年轻却干练,对他绝对忠诚。“陛下登基之日无故失踪,国不可一日无君!臣等恳请太傅暂代朝政!”

李默率先跪下,声音洪亮。他身后,寒门官员们纷纷跟着跪下,动作整齐划一,没有丝毫犹豫。

世家官员们看着这一幕,脸色复杂。吏部尚书王显站在人群里,想开口反对,却被身边的儿子拉了拉衣袖——昨天晚上,他收到消息,自己在江南的三千亩良田,已经被沈砚派去的人丈量登记,连他藏在钱庄的五十万两银子,都被锦衣卫查得一清二楚。他知道,自己只要敢说一个“不”字,下一个被革职抄家的,就是他。

“臣等恳请太傅暂代朝政!”

世家官员们也跟着跪下,声音却透着不甘。

沈砚“勉为其难”地站起身:“鄙人蒙陛下信任,诸位卿家支持,那我就暂代朝政,处理国事。待陛下归来,再交还大权。”

没人真的相信赵徽音会回来。连苏仲都明白,沈砚这是在给所有人一个台阶下——他手里的新军有五万之众,驻守在京城和重要州府;锦衣卫遍布天下,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寒门官员占据了朝堂的半壁江山,世家大族早已没了反抗的底气。

沈砚的新政,从这天起,以铁腕之势推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顿吏治。在文华殿设“审官台”,由李默主持,每天审理贪腐官员。

第一天审理的,就是王显。李默把一叠账本放在桌上:“王大人,你在江南强占百姓良田三千亩,收盐商贿赂五十万两,包庇盐税走私,这些,你可认罪?”

王显脸色惨白,却还想狡辩:“我是两朝老臣,沈先生,你不能听这些寒门子弟的一面之词!”

沈砚没说话,只是对锦衣卫指挥使点了点头。锦衣卫立刻带上来两个人——王显的管家和那个盐商。两人跪在地上,把王显贪腐的事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还拿出了王显写的收据。“王显贪赃枉法,祸国殃民,”

沈砚的声音传遍大殿,“革职抄家,流放三千里!其家产充公,用于补贴流民!”

没有一个人反对。连最顽固的世家官员,都低着头,不敢吭声。他们知道,沈砚的势力已经渗透到了各个角落——他们的家仆、亲信,甚至家人,都可能是沈砚的眼线。

退朝后,李默找到沈砚,问:“先生,整顿吏治会不会太急了?世家大族虽然不敢明着反对,暗地里肯定会搞小动作。”“不急。”

沈砚看着窗外,“大雍的吏治已经烂到根了,再不整顿,百姓就活不下去了。我研究过前几朝的历史,凡是吏治腐败的王朝,没有一个能长久的。我不能让大雍重蹈覆辙。”

他顿了顿,又道:“而且,我要让百姓知道,我沈砚不是为了夺权,是为了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只要百姓支持我,世家大族再怎么闹,也翻不了天。”

李默点了点头:“先生说得对。那接下来,是不是该推行均田令了?”

“是。”

沈砚拿出一份奏折,“你看这份奏折,是山东巡抚上报的,山东有三成的土地都在地主手里,农民种着自己的地,却要交比地主还多的税,流民越来越多。再不推行均田令,山东就要出乱子了。”

7

天启十六年春。

沈砚在文华殿颁布了“女子科举”新政,规定“天下女子年满十五,皆可报名参加科举,中举者与男子同享官职”。消息一出,朝野哗然。

“荒唐!”吏部尚书王显拍案而起,“女子无才便是德,岂能让她们抛头露面参加科举?这要是传出去,大雍的颜面何在?”

几位藩王也纷纷上书反对——宁王朱宸濠在奏折里写道:“女子主内,男子主外,此乃天经地义。沈先生此举,是要乱我大雍纲常,臣请陛下(沈砚暂代朝政,称‘陛下’)收回成命!”

士族和藩王的反对并非无的放矢——女子科举一旦推行,寒门女子有了晋升之路,就会分流士族子弟的官职名额;而藩王们则担心,沈砚会通过女子科举,培养忠于他的女官,削弱藩王在地方的势力。

短短一个月,反对的奏折堆成了山,甚至有士族子弟在京城街头散布谣言,说“女子科举是妖术,会引来天灾人祸”,不少百姓被煽动,纷纷到皇宫外**,要求沈砚废除新政。军机处里,李默看着这些奏折,忧心忡忡:“先生,现在朝野上下都在反对,藩王们甚至暗中调动兵马,若再强行推行,恐会引发叛乱。”

沈砚却很平静,他拿起一份奏折,上面是江南才女柳如眉写的《请开女科疏》,言辞恳切,论证有力。“你看,不是所有人都反对。”他把奏折递给李默,“士族和藩王反对,是因为触及了他们的利益。但百姓里面,有多少寒门女子渴望读书做官?有多少父母希望女儿能有出头之日?咱们要做的,不是退缩,是让他们看到,女子科举能给大雍带来什么。”

几天后,沈砚下了三道令:

1.亲自担任女子科举主考官,第一场考试的题目由他亲自拟定;

2.在京城开设“女子学堂”,免费教授寒门女子读书,由柳如眉担任学堂山长;

3.凡是反对女子科举的藩王,暂停其半年俸禄,若敢调动兵马,以“谋逆”论处。

第一道令就震惊了朝野——沈砚身为“暂代朝政”的太傅,竟要亲自为女子科举出题,可见他对新政的重视。考试当天,京城的贡院外挤满了人,有来看热闹的,有反对的,也有支持的。

沈砚拟定的题目是《论民生疾苦》,要求考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如何改善百姓生活。

考场上,柳如眉下笔如有神,她在文中写道:“百姓之苦,在于无地可种、无书可读、无官可依。女子若能科举,可补男子之短——女子心细,可掌户籍、管粮仓;女子善教,可开蒙童、传知识。此非乱纲常,是补大雍之缺也。”

沈砚看到这篇文章时,眼前一亮,当即提笔写下“第一”二字。放榜那天,柳如眉高中状元,被任命为“户籍司主事”,负责整理全国户籍,核查土地。

士族和藩王们本想借机发难,可看到柳如眉上任后,短短三个月就查清了江南地区被士族隐瞒的三万亩土地,还给了农民,百姓们纷纷称赞“女官能干”,反对的声音顿时小了下去。宁王朱宸濠不服,暗中煽动江南士族罢官,沈砚直接派周奎带着新军进驻宁王封地,收回了他的兵权,将他贬为庶人。

经此一事,沈砚的威望更盛——百姓们说他“敢为天下先”,寒门子弟说他“不拘一格降人才”,连以前反对他的官员,也不得不承认,女子科举确实给大雍带来了新的活力。军机处里,李默看着户籍司送来的报表,笑着说:“先生,柳主事真是个奇才,江南的户籍理清了,流民也少了很多。现在没人再反对女子科举了,甚至有不少士族女子也报名参加了下次考试。”

沈砚点了点头,目光落在江南的地图上——他知道,赵徽音就在江南,而那些反对他的世家旧臣,也在暗中联络她。“让锦衣卫盯紧江南,”他对李默说,“赵徽音和那些旧臣,该动一动了。”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APP,阅读更加方便 立即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