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回三国成江东砥柱鲁肃

穿越回三国成江东砥柱鲁肃

主角:周瑜诸葛亮刘备
作者:一笔文化

穿越回三国成江东砥柱鲁肃精选章节

更新时间:2025-09-22

第一章我是鲁肃头痛欲裂,仿佛有千万根针同时刺入太阳穴。我挣扎着睁开沉重的眼皮,

映入眼帘的不是熟悉的宿舍天花板,而是雕花的木质床顶和垂下的青色纱帐。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药香与檀木气味,远处隐约传来更夫打梆的声音。这是哪里?

我试图坐起身,却发现身体异常沉重,仿佛不属于自己。低头一看,

我身着一件宽大的古式睡袍,面料是细腻的丝绸,胸前垂着一缕浓密的胡须。胡须?

我哪来的胡须?我惊恐地抬手摸向自己的脸——圆润的面颊,厚实的下巴,

还有那浓密得不像话的络腮胡。这根本不是我的脸!我慌忙环顾四周,房间布置古朴典雅,

青铜灯台散发着柔和的光芒,墙上悬挂着宝剑和弓箭,书架上堆满了竹简。"子敬,

你终于醒了!"一个焦急的声音从门口传来。我转头看去,顿时如遭雷击。

眼前站着一位身着汉朝官服、面容英挺的男子,约莫三十岁年纪,

眉宇间既有文士的儒雅又不失武将的英气。他腰间佩着长剑,行走间自带一股威严气度。

周瑜?东吴大都督周瑜周公瑾?我张了张嘴,却发出一道完全陌生的声音:"公瑾何必惊慌,

我只是有些疲惫罢了。"这声音温和敦厚,

全然不是我那经历了二十多年烟酒考验的破锣嗓子。我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喉咙,

震惊得说不出话来。周瑜快步走到床边,眉头紧锁:"昨日议事时你突然昏厥,

已睡了一日一夜。医官说是劳心过度所致。如今曹操大军压境,你我肩负江东存亡重任,

你可不能有事。"曹操大军压境?江东存亡?我大脑飞速运转。作为一名历史系研究生,

这些关键词立刻让我想到了三国时期著名的赤壁之战。难道我...穿越到了三国时代?

还成了东吴重臣鲁肃?我强作镇定地点头:"有劳公瑾挂心,我已无大碍。只是方才醒来,

头脑尚有些昏沉。"周瑜神色稍缓,坐在床榻边的木椅上:"那就好。子敬啊,

如今局势危急,曹操遣使送来信函,言称率八十万水陆大军南下,欲与我江东'会猎于吴'。

张昭等人皆主张迎降,你我又当如何是好?"我心中一震,这确实是赤壁之战前的关键节点。

凭借对历史的了解,我知道此刻的鲁肃应当力主抗曹。但作为一个穿越者,

我不得不谨慎措辞。"公瑾,"我缓缓说道,"曹操此信,实为最后通牒。

但我江东带甲十余万,又有长江天险,岂能未战先降?

"周瑜目光炯炯:"子敬之言深得我心。但如今朝中主和之声甚嚣尘上,

明日主公召集群臣议事,还需你我合力劝说主公。"我点头称是,心中却波涛汹涌。

我真的成了鲁肃,即将亲身参与那场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著名战役。周瑜又嘱咐几句,

便起身告辞:"子敬好生休息,我已命人煎药,稍后便会送来。明日清晨,

我再来与你同往府衙议事。"待周瑜离去,我挣扎着下床,走到房中的铜镜前。

镜中是一张陌生而又熟悉的脸——圆脸浓须,目光温和,约莫四十岁年纪,

眉宇间透着睿智与沉稳。这确实是历史上鲁肃的形象。我推开木窗,

只见外面是典型的汉代建筑,青砖灰瓦,庭院中种植着松竹。

远处传来士兵操练的呼喝声和战马的嘶鸣。这一切都如此真实,绝不是在梦中。

接下来的几个时辰,我静静地坐在房中,努力整理着思绪。

鲁肃的记忆如碎片般逐渐在我的意识中浮现——我是临淮东城人,家道殷实,早年丧父,

由祖母抚养长大。少年时便好骑射,讲武习兵,后来散家财、赈穷弊,结交士人。

周瑜为居巢长时,曾向我借粮,我指囷相赠,遂成莫逆之交。建安三年,在周瑜推荐下,

我携母亲与祖母投奔孙权,被奉为上宾...这些记忆如此清晰,仿佛就是我自己的经历。

我既感到震惊,又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我真的穿越到了公元208年的东汉末年,

成了东吴战略家鲁肃。夜幕降临,侍从送来汤药和饭食。我一边用餐,

一边思考着未来的道路。我知道历史的走向: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将大败曹操,

而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将逐渐形成。但周瑜会在战后不久被诸葛亮"气死",年仅三十六岁。

作为三国迷,我一直为周瑜的早逝感到惋惜。如今既然成了他的挚友鲁肃,

我是否能够改变他的命运?这个念头一旦产生,就在我心中生根发芽。

第二章力主抗曹翌日清晨,周瑜如约而来。我已穿戴整齐,身着绛紫色官服,头戴进贤冠。

虽然内心仍然忐忑,但鲁肃的记忆和本能已经让我能够自然地行止坐卧。

"子敬今日气色好多了。"周瑜满意地点头,"时候不早,我们该前往府衙了。

"马车早已在门外等候。坐在颠簸的车厢内,我透过纱窗观察着这座江东重镇。

街道上行人匆匆,士兵巡逻的队伍随处可见,战争的气氛已经笼罩了整个城市。府衙大殿内,

文武百官分列两侧。年仅二十六岁的孙权端坐主位,虽然年轻却已有王者气度。

他身着黑色绣金朝服,面色凝重,显然正在为战事忧心。会议开始,

以张昭为首的主和派率先发言:"主公,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动辄以朝廷名义征伐,

若与之对抗,恐背负反叛之名。且曹军势大,号称有百万之众。我东吴全部兵力不过五万,

如何抵挡?不如暂降,保全江东基业..."张昭言辞恳切,引经据典,许多文官纷纷附和。

武将中有人怒目而视,却一时无人站出来反驳。显然,曹军的庞大数量让许多人感到恐惧。

我看见周瑜向我使了个眼色。我立刻会意,按照记忆中鲁肃应当采取的行动,

起身拱手:"主公,肃内急,暂退片刻。"孙权点了点头,我快步走出大殿,在回廊处等候。

不一会儿,孙权果然走了出来,身后跟着两名侍卫。"子敬有何事相告?"孙权直接问道,

显然明白我是有意跟随。我深吸一口气,按照历史进程进言:"主公,适才众人之议,

实欲误主公大事耳。众人皆可降曹操,唯主公不可。"孙权眉头一挑:"此话怎讲?

"我解释道:"如肃等降曹,仍可不失州郡官职。若主公降曹,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

骑不过一匹,随从不过数人,岂再得南面称孤哉?众人之意,各为己耳,不可听也。

"孙权叹息道:"子敬之言,正合我意。但曹军势大,如之奈何?

"我趁机进言:"主公不必忧心。刘备虽败于长坂,仍有余部两万。其军师诸葛亮已至我处,

有破曹良策。若能联合刘备,共抗曹操,必能取胜。

"孙权目光炯炯:"诸葛孔明果真如此了得?""肃愿以性命担保。"我郑重说道,

"且我东吴有公瑾这般帅才,黄盖、程普等宿将,长江天险更为我所据。曹军远来疲惫,

不习水战,我军以逸待劳,以长击短,胜算不小。"孙权沉吟片刻,

终于点头:"子敬先勿声张,待会看我决策。"回到大殿后,孙权果然力排众议,决定抗曹。

并命周瑜为大都督,程普为副,鲁肃为赞军校尉,共同率军抗曹。会后,

周瑜私下找到我:"子敬,你今日似乎格外力主联合刘备。"我心中一惊,

忙道:"大势所趋耳。公瑾不也觉得联合刘备更为有利吗?"周瑜微微一笑,

眼神却锐利如刀:"联合可以,但须以东吴为主。我观那诸葛亮非久居人下者,刘备虽败,

英雄之志未减。若让其坐大,必成东吴心腹之患。"我心中暗叫不好,

周瑜对刘备集团的戒心已然显现。这是历史上周瑜与诸葛亮对立的开端。"公瑾多虑了。

"我试图缓和,"当前大敌是曹操,刘备势弱,需倚仗我东吴,岂敢有二心?

"周瑜不置可否,转而问道:"听说诸葛亮有破曹之策?明日我便召他来见,

倒要看看这位'卧龙'有何高见。"我知道,

历史上著名的"诸葛亮智激周瑜"一幕即将上演。我必须设法避免两人结下梁子。

第三章瑜亮之斗第二天,周瑜在中军帐召见诸葛亮。我陪坐在侧,心中忐忑不安。

诸葛亮羽扇纶巾,神态自若地向周瑜行礼。他看上去约莫二十七、八岁年纪,面如冠玉,

眼若明星,确实有一派仙风道骨。周瑜也不绕弯,直接询问破曹之策。

诸葛亮微微一笑:"曹操百万之众,看似强大,实则有其弱点。今北方之兵不习水战,

荆州士民附曹非真心归顺。若孙刘合力,用火攻之,曹军必败。"周瑜心中一惊,

面上却不露声色:"先生之言,正合我意。但军中缺乏火攻所需物资,如之奈何?

"我知道周瑜这是在试探诸葛亮。历史上,二人同时想到了火攻,

但周瑜惊讶于诸葛亮与自己心意相通,遂生忌惮。为避免重蹈覆辙,

我急忙插话:"孔明先生果然高见。我东吴已备足火攻所需物资,公瑾亦早有此意。

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周瑜瞥了我一眼,似乎对我的插话有些不满,

但还是顺势说道:"子敬所言不差。既然我与孔明先生心意相通,破曹有望矣。

"我稍感安心,以为成功避免了两人的心理交锋。

然而周瑜话锋一转:"然火攻需东南风助势,而今冬季只有西北风,如之奈何?

"这是周瑜给诸葛亮出的难题,历史上诸葛亮借此上演了"借东风"的神话。

诸葛亮轻摇羽扇:"都督不必忧心。亮曾遇异人,传授奇门遁甲之术,

可借三日三夜东南大风,助都督用兵如何?"周瑜大喜:"莫说三日三夜,只一夜大风,

大事可成!但何时有风?"诸葛亮道:"十一月二十日甲子时至二十二日丙寅时,

必有东南大风。"周瑜当即下令准备火攻事宜,但对诸葛亮的忌惮更深了。会后,

他私下对我说:"诸葛亮有夺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测之术!若留此人,乃东吴祸根。

不如杀之,以绝后患。"我大惊失色,急忙劝阻:"公瑾不可!曹军未破,先杀盟友军师,

必使天下人耻笑,刘备军心涣散,如何合力破曹?且孔明乃当世奇才,杀之可惜。

"周瑜冷笑道:"此人助刘备,他日必为东吴大患。"我恳切道:"公瑾,当前大敌是曹操,

而非刘备。若因猜忌而杀孔明,无异于自断臂膀。破曹之后,江东根基稳固,何惧刘备乎?

"周瑜沉吟良久,终于暂时放下杀心:"子敬言之有理,且待破曹后再议。"我稍稍安心,

但知道周瑜对诸葛亮的忌惮已经种下,难以根除。接下来几天,我忙于军务,

同时密切关注周瑜与诸葛亮的动向。凭借对历史的了解,

我提前准备好了火攻所需的蒙冲斗舰、燥荻枯柴等物资,并协助黄盖策划苦肉计。

黄盖是东吴三世老臣,对孙氏忠心耿耿。当我向他提出诈降之计时,

这位白发老将毫不犹豫地答应:"为了江东基业,老朽受些皮肉之苦又何妨?"于是,

在一次军事会议上,黄盖故意提出降曹之议,激怒周瑜。周瑜当场下令责打黄盖五十军棍,

直打得老将军皮开肉绽。我在一旁观看,虽知是计,仍不免心痛。当晚,

我亲自带着金疮药前往黄盖营帐探望。老将军趴在榻上,背上伤痕累累,

却仍强笑着对我说:"子敬放心,老夫还撑得住。只要能为江东除去曹操这个心腹大患,

上一章 章节目录 APP阅读
安装APP,阅读更加方便 立即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