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我埋头苦干,领导教我精准摸鱼

趁我埋头苦干,领导教我精准摸鱼

主角:刘明强赵工
作者:星落蕴

趁我埋头苦干,领导教我精准摸鱼精选章节

更新时间:2025-11-07
全文阅读>>

同事都在加班内卷时,我准时下班陪女友看电影。组长骂我“躺平废物”,

我反手拿出绩效表:“您教的,80%时间要砸在20%的核心技术上。”三个月后,

组长因项目延误被降级,而**着他私下传授的“职场潜规则”,

成了全公司最年轻的技术总监。晚上六点半,芯片设计部的灯还亮得晃眼,

键盘敲击声和鼠标点击声此起彼伏,间或夹杂着几声压抑的哈欠。

又一个标准的“内卷”之夜。只有我的工位,屏幕已暗,背包拉链划出一道利落的声响,

在这片奋斗的背景音里显得格外突兀。我刚站起身,隔壁工位的王浩就探过头,

眼皮底下两团乌青,声音带着羡慕:“林峰,又准时撤退?

你小子是真不怕刘扒皮找你麻烦啊?”我笑了笑,还没答话,

一个阴沉的声音就从过道那头砸了过来:“林峰,你这班倒是下得比打卡机还准。

”项目组长刘明强端着个泡着浓茶的保温杯,慢悠悠地踱过来,

镜片后的小眼睛在我空荡荡的桌面上扫了一圈,最后钉在我脸上。“怎么,

手上的活儿都干完了?A7那个模块的验证报告,我看系统里还没提交嘛。年轻人,

有点紧迫感,别整天想着到点走人,要多向王浩他们学习,有点奉献精神。

”他这话没刻意压低音量,半个办公区都能听见。几道目光若有若无地飘过来,

带着各种意味。要是放在三个月前,我可能早就头皮一紧,

讷讷地坐回去继续对着那些永远也看不完的仿真波形图了。但此刻,我心里平静得很,

甚至有点想笑。“强哥,A7模块的验证我这边关键部分已经完成,

剩下的是一些常规重复测试,按计划明天上午肯定能提交,不影响整体进度。”我语气平和,

甚至带了点轻松。刘明强显然没料到我会这么直接地顶回来,愣了一下,

脸色更沉了:“进度?我说的不只是进度!是态度问题!你看看你,同一个项目,

别人忙得脚不沾地,你倒好,天天到点就跑,不是陪女朋友就是去搞什么健身,像什么样子!

一点奋斗精神都没有,跟‘躺平’的废物有什么区别?”“躺平”和“废物”这两个词,

他咬得特别重。办公室里彻底安静下来,只剩下空调的嗡嗡声。所有人都竖起了耳朵。

我看着他因为愠怒而有些发红的脸,心里最后那点犹豫也消失了。本来还想给他留点面子,

毕竟,有些诀窍,是他“点拨”我的。虽然,可能并非他本意。我不慌不忙地掏出手机,

点开一个加密笔记软件,然后把它屏幕朝向刘明强,

也顺便让旁边几个悄悄支棱着脑袋的同事能瞥见一点。“强哥,您别动气。

我记得您之前不是私下教导过我吗?”我放缓了语速,确保每个字都清晰可闻,“您说,

职场和咱们做芯片一样,不能‘我全都要’。得学会分辨,把80%的精力,

砸在那20%真正有价值、能让你脱颖而出的核心工作上。

而不是耗在那些重复劳动、堆砌工时的‘垃圾活’上。”我滑动着屏幕,

上面是我用不同颜色标记的工作日志和绩效分析图。“喏,这是我这三个月的工作记录。

攻克的那个关键接口瓶颈问题——这些您上次在项目复盘会上点名表扬的‘高附加值’工作,

我投入了超过85%的时间。至于那些重复性的测试用例执行、格式文档整理,

我都是按标准完成,但绝不多浪费一分钟。我的项目进度和质量,自问没拖后腿,

绩效评分也一直是组内前茅。”我收起手机,

看着脸色由红转青、嘴唇微张却发不出声音的刘明强,补上了最后一句:“我觉得,

把您教我的这个‘隐秘诀窍’用好了,效率提高了,准时下班陪陪家人,

应该不算‘躺平’吧?毕竟,公司的目标是出成果,不是比谁坐得久,对吧?”说完,

我拎起背包,对着目瞪口呆的王浩和其他同事点了点头,径直走向电梯间。身后是一片死寂,

我能感觉到刘明强那刀子似的目光恨不得在我背上戳出两个洞来。三个月后,

公司季度总结暨人事调整大会。大会议室里坐满了人,气氛严肃。

总裁正在台上总结上个季度各个项目的得失。

当提到我们部门主导的、由刘明强负责的“星尘”系列芯片时,总裁的脸色沉了下来。

“……‘星尘’项目,延期超过一个月,市场窗口严重错过,前期投入巨大,

但回报远远低于预期!经过管理层调查评估,问题主要出在项目管理混乱,

资源分配严重不合理,关键路径任务被非核心工作挤占,导致核心技术难点攻关一再延迟!

”刘明强坐在前排,脑袋几乎要埋到桌子底下,侧脸能看到不断滚落的汗珠。

“现经公司决定,原项目组长刘明强,降为普通工程师,留岗察看!

”冰冷的宣判在会议室回荡。不少人偷偷把目光投向我这边,带着复杂的情绪。紧接着,

总裁话锋一转:“但是,在‘星尘’项目普遍延误的情况下,

由林峰同志独立负责的‘A7核心模块’及其关联架构,不仅提前一周完成,

性能指标超出预期15%,为下一代产品的快速迭代奠定了关键技术基础!

展现出卓越的技术判断力和项目执行力经公司研究决定,

破格提拔林峰为芯片设计部技术总监,即日生效!”聚光灯打在我身上,全场先是寂静,

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我平静地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西装,走向主席台。

路过刘明强那一排时,我看到他惨白的脸和失神的双眼。散会后,我被同事们围住道贺。

好不容易脱身,在走廊的尽头,我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落寞背影,是刘明强。他似乎在等我。

他转过身,眼神里没有了往日的倨傲,只剩下苦涩和一丝难以置信。

“你……你早就计划好了,是不是?”他声音沙哑,“从我那次在茶水间,

跟你抱怨现在的年轻人不懂抓重点,只会傻干活开始?你套我的话?”我停下脚步,看着他。

想起三个月前,他大概是刚在上级那里受了气,又看我“不思进取”,

忍不住在茶水间“点拨”我,说什么“干活要用脑子,

要知道哪些是能给上面留下印象的‘亮点’,哪些是做了也白做的‘无用功’”。

他说者或许无心,甚至带着炫耀和训诫,但我听者有意。那番话,像一把钥匙,

瞬间打开了我之前许多混沌的思考。我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只是淡淡地说:“刘工,

我只是把你说的那些‘潜规则’,真正用到了实处。你告诉我要看透工作的‘附加值’,

我学会了。你告诉我资源要倾斜给核心,我照做了。只不过,我判断的‘核心’,

和你最终关注的,可能不太一样。”他张了张嘴,最终什么也没说出来,颓然地低下头,

像个泄了气的皮球。我转身离开,玻璃幕墙外是这个城市的璀璨灯火。手机震动,

是女友发来的消息,约我周末去看新上映的大片。我回复了一个“好”字,嘴角微微上扬。

刘明强教会我识别那20%的核心,但他自己,

却可能迷失在了另外80%看似重要、实则冗余的泥潭里。这真是一种讽刺,却也无比真实。

职场这场游戏,有人只会抱怨规则,而有人,则学会了利用规则,

甚至……成为制定规则的人。我的总监生涯,开始了。

而那些关于“隐秘诀窍”的寻找与运用,还远未结束。毕竟,这只是五条标准里的第一条。

点拨隐秘诀窍,只是开始。新官上任,**还没把技术总监的椅子坐热,挑战就来了。

不是来自外部的市场竞争,而是内部根深蒂固的顽疾。我接手的第一个重要任务,

是主导下一代主力芯片“擎天”的架构定义会议。会议室里坐满了各部门的头头脑脑,

资历最浅的也比我多熬了五年资历。架构评审刚开始没多久,

负责后端物理设计的李工就推了推眼镜,慢条斯理地开口:“林总监,你这个前端架构里,

时钟树综合的冗余度设置,是不是太激进了?按照我们过去的经验,

至少要提高30%的裕量,否则后期时序收敛根本过不了。”他话音一落,

好几个做后端和封装的同事都微微点头,显然是惯例。若是以前,我可能就信了。毕竟,

李工是公司元老,经验丰富,他说的“过去经验”听起来无可辩驳。但现在的我,

脑子里瞬间响起了刘明强当初在茶水间,抿着茶叶说的另一句“点拨”:“小林,职场里,

很多人跟你说的‘事情’,往往只是他们想让你知道的那一部分,甚至是扭曲过的一部分。

你得学会挖,挖出背后的利益关联,看清全貌。比如,后端说时序收敛难,

可能只是他们不想用新工具、不想改老方法,因为那意味着他们要重新学习,有风险。

你得问,为什么难?难在哪里?有没有数据支撑?别的公司怎么解决的?

”当时我觉得他有点阴暗,但现在看来,这是血淋淋的现实。我没有直接反驳李工,

而是转向负责EDA工具支持的同事:“小王,业界主流工具对于7纳米工艺下,

这类复杂架构的时钟树综合,推荐的冗余度范围是多少?我们目前使用的工具版本,

最佳实践案例的数据有吗?”小王显然没料到我会问得这么细,愣了一下,

赶紧翻看笔记本:“呃……林总监,根据供应商最新的白皮书,建议范围是15%到25%。

我们目前设置是20%,在合理区间内。”我点点头,又看向李工,

语气平和但带着不容置疑的追问:“李工,您提到的‘过去经验’导致需要增加30%裕量,

具体是指哪个工艺节点、哪个架构的项目?当时遇到的时序问题,

根本原因分析报告能调出来参考一下吗?是工具版本问题,还是设计规则本身有缺陷?

”李工的脸色有些挂不住了,支吾着说:“是……是几年前28纳米的一个老项目,

具体情况记不清了,反正经验就是得多留裕量……”“哦?几年前28纳米的经验,

直接套用在现在7纳米的先进工艺和全新架构上?”我微微挑眉,目光扫过全场,“各位,

工艺在进步,工具在迭代,我们的方法论是不是也应该更新了?盲目增加冗余度,

意味着芯片面积无谓增大,功耗增加,成本上升。

这是我们‘擎天’芯片追求高性能、低功耗的目标所能容忍的吗?

”我调出预先准备好的投影,上面是竞争对手最新产品的公开拆解分析和业界技术趋势图。

“请大家看看全貌,”我加重了语气,“我们的对手A公司,同样工艺下,

他们的时钟树冗余度控制在18%左右;B公司甚至通过架构优化和先进工具链,

降到了15%以下。为什么他们能做到?因为我们后端习惯性的保守,

因为害怕承担时序收敛失败的责任,

就让我们整个产品在起跑线上就背上沉重的面积和功耗包袱吗?”我停顿了一下,

让信息渗透进去。“李工的担忧,我理解。时序收敛确实是关键挑战。但我们的解决方案,

不应该是简单粗暴地增加‘安全垫’,而是应该从前端架构设计阶段,就和后端紧密协同,

引入更精准的预估模型,采用更先进的优化工具。如果工具链或方法论确实有瓶颈,

那我们就去解决工具链和方法论的问题,而不是让架构去迁就落后的流程!”我一口气说完,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李工张了张嘴,最终什么也没说出来,颓然靠在了椅背上。

其他几个原本想附和他的经理,也纷纷移开了目光。他们突然意识到,

这个新上任的年轻总监,不像刘明强那么好糊弄。他不会只听你抱怨“做不到”,

他会逼问“为什么做不到”,并且会拿出数据和行业动态,把你逼到墙角,

让你不得不面对真正的核心问题。“解释事情全貌”,不仅仅是听别人怎么说,

更是要主动去挖掘、去验证、去拼凑出完整的图景。既要看到技术层面的因果,

也要看清组织内部的人心、惰性和利益格局。这次架构定义会,

最终按照我的思路推进了下去。虽然过程中仍有磕绊,

但没有人再敢用模糊的“经验之谈”来轻易挑战经过充分调研和数据分析的决策。散会后,

我回到新办公室,落地窗外夕阳正好。手机响起,是刘明强发来的信息,

只有短短一句:“看来,‘解释事情全貌’这一条,你也用得不错。”我看着短信,笑了笑,

没有回复。他教我的“潜规则”,我正一条条将其转化为明规则,

用来打破他曾经赖以生存却又最终被其束缚的那个陈旧体系。而我知道,这仅仅是开始。

剩下的三条标准——分享核心信息、试着让你带兵、适当暴露隐私——还有更深的江湖,

等着我去闯。下一次,当某个关键节点遇到看似无法逾越的障碍时,我或许该考虑,

如何“分享核心信息”,来换取真正的突破和同盟了。

那个掌握着关键IP核、却一直若即若离的技术大牛赵工,是时候该找他“聊聊”了。

“擎天”芯片项目像一艘刚刚启航的巨轮,架构定义只是画好了蓝图,

真正的惊涛骇浪还在后头。而最大的暗礁,

很快就出现了——高速SerDes(串行解串器)模块,

这是芯片与外部世界进行超高速数据交换的咽喉要道。负责这个最关键IP核的,

是公司里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技术大牛,赵工。赵工年近五十,技术功底深不可测,

是公司初创时期的元老之一,但也因此带着几分技术天才特有的孤傲和固执。

他领导的SerDes小组像个小独立王国,外人针插不进,水泼不进。

项目进度会议上,当我问及SerDes模块的最新进展和遇到的具体挑战时,

赵工总是用几句技术黑话和“正在攻关”、“问题不大”之类的套话搪塞过去。

但从他小组成员疲惫的眼神和屡次推迟的交付节点来看,问题远非“不大”。

上一章 章节目录 APP阅读
APP,阅读更加方便 立即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