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界的序幕
权力、声望、资源,这些曾经需要小心翼翼、甚至付出尊严去争取的东西,如今如同呼吸般自然环绕在我身边。我站在了曾经需要仰望的位置,俯瞰着商业世界的潮起潮落.
深夜,当我独自一人在顶层办公室,处理完最后一份文件,站在巨大的落地窗前,凝视着脚下这座不夜城时,一种奇异的感觉悄然浮现。
那不是空虚,也不是疲惫,更不是对过去的耿耿于怀。那是一种……过于平静的感觉。
穿书前,与姜古驰的那场战争,如同一个高强度的训练场,将我的神经、我的谋略、我的意志力锤炼到了极致。那种在刀尖上跳舞、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感,那种将对手一步步引入绝境、看着他自我毁灭的**,如同最浓烈的醇酒,曾经让我沉醉。
而现在,日常的商业运作,即便是数亿金额的并购案以及决定行业走向的技术投资,所带来的挑战感和征服欲,似乎都难以企及那段“私人定制”的复仇岁月所达到的巅峰。
我的指尖无意识地在冰冷的玻璃上划过。姜古驰那张因恐惧和愤怒而扭曲的脸,在记忆中已经模糊,但那种“狩猎”与“审判”交织的独特体验,却如同烙印,深深刻在了我的本能里。
就在这时,我的私人加密通讯器,发出了一声极轻微的、不同于任何工作讯号的提示音。这个频道,知道的人不超过三个,都是与我最隐秘、最核心的利益捆绑者。
我走到办公桌前,拿起那个造型简约却内置了最高级别安保程序的设备。屏幕上显示的信息来源经过多重加密伪装,内容只有简短的一行字,和一个坐标:
新的‘污染源’已识别。坐标:‘涅槃’项目核心圈。清理协议,待激活。——‘园丁’
我的瞳孔,几不可察地收缩了一下。
“园丁”。这是我为自己那个隐秘的、游离于集团正式体系之外的“私人网络”所取的名字。这个网络的成员,都是我在崛起过程中,以各种方式“帮助”过、或抓住了其把柄、并认同我“净化”理念的精英。他们散布在集团的各个角落,甚至延伸到了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之中。他们的职责,并非商业间谍,而是“环境监测”——识别那些潜在的、可能滋生出下一个“古驰”的“污染源”。
而“涅槃”项目,是集团未来十年战略中,与某国**合作的、涉及前沿能源技术的超大型项目,其政治敏感性和商业价值都极高,堪称集团的命脉之一。其核心圈,更是汇聚了顶尖的技术专家、战略家和**关系高手。
竟然有“污染源”渗透到了那里?我的嘴角,缓缓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内心深处那片因过于平静而泛起的微澜,瞬间被一种久违的、带着凛冽寒意的兴奋所取代。姜古驰,看来你并非孤例。这个世界的阴暗角落里,总是不乏你们这样的“标本”。
也好。
既然常规的商业游戏已经无法满足这被你们亲手锻造出的胃口,既然这“净化”的本能已经深入骨髓……
那么,就将这“私人爱好”,提升到新的层面吧。
我回复了信息,只有一个字:
“准。”
放下通讯器,我重新走到窗前。城市的灯火在我眼中,不再是繁华的景象,而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布满各种节点和连接线的棋盘。
姜古驰,你是我职业生涯中,第一个,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清理”对象。你让我完成了从受害者到猎手,再到规则制定者的蜕变。而现在,是时候将这套成熟的“技术”,应用于更广阔、更危险的“猎场”了。
“涅槃”项目……核心圈……“污染源”……
听起来,是个不错的挑战。
我的眼中,闪烁着一种超越了商业野心、更接近于某种“使命”的冰冷光芒。
这,不是结束。这只是一个更宏大游戏的,序幕。
他“净化”之路,似乎才刚刚开始,通往一个权力与危险都呈指数级增长的新舞台……
第一卷:净化之火第1章“涅槃”暗流
“准。”
一个字,如同掷入静湖的石子,在我心底漾开圈圈涟漪,却未在外界引起丝毫波澜。集团副总裁的日常工作依旧光鲜而繁忙,我依旧是那个在董事会上言辞犀利、在谈判桌上寸土必争的罗熙。
但只有我自己知道,一部分注意力,已经如同无形的触角,悄然探向了那个名为“涅槃”的巨型项目。
“涅槃”计划,不仅是集团的未来,某种程度上,也牵动着国家在新能源领域的战略布局。其核心团队设在集团总部最隐秘的“创世区”,安保等级仅次于董事会密室。能进入其中的人,无一不是经过层层筛选的顶尖人才,是真正的精英中的精英。
“园丁”网络传来的信息极其谨慎且有限。只知道那个被标记为“污染源”的目标,代号“蝮蛇”,已经凭借其过硬的技术背景和卓越的项目管理能力,在“涅槃”核心圈站稳了脚跟,甚至成为了某个关键子系统的技术负责人。
“蝮蛇”……有趣的名字。冷血,隐蔽,一击致命。比起姜古驰那种只会狂吠的土狼,这种对手,显然更具挑战性。我没有急于行动。对付“蝮蛇”,绝不能沿用对付姜古驰那套相对直白的“规则游戏”。“涅槃”项目牵涉太大,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难以预料的连锁反应。我需要更精密的工具,更隐蔽的手段。
我的目光,投向了集团内部一个相对边缘,却拥有着独特权限的部门——“组织行为与数据分析中心”。这个部门名义上负责员工满意度调研、组织效能评估,但实际上,他们掌握着全集团员工的行为数据、通讯模式、甚至是通过内部网络进行的、脱敏后的信息流动图谱。
我以“优化‘涅槃’项目团队协作模式,预防潜在风险”为由,调动了这个部门的资源。由我主导的“组织健康委员会”拥有这个权限,我的要求合情合理。
在绝对的安全权限和我的亲自督导下,一个高度机密的分析项目启动了。我们不再仅仅看报表和问卷,而是利用最先进的大数据分析和AI建模,对“涅槃”核心圈所有成员,进行了一次深度的“行为画像”扫描。
我们分析他们的邮件往来模式、内部通讯软件的活跃时间与群组参与度、服务器访问日志、甚至是通过门禁系统和内部消费记录勾勒出的行为轨迹。
目标,就是找出“蝮蛇”的行为异常点。
几天后,初步分析报告呈送到我的加密终端。结果令人玩味。
“蝮蛇”,本名陈琮,技术能力无可指摘,工作投入度极高,在团队中口碑也不错,看起来几乎完美。但AI模型还是捕捉到了一些微弱的“信号噪音”:
非典型的访问模式。他会有规律地在深夜,以极短的间隔,快速访问几个看似无关、但都涉及到项目底层架构安全协议的边缘技术文档库。访问行为本身合法,但频率和模式不符合常规的技术查阅逻辑,更像是在……验证或确认某种东西。
隐匿的通讯链路。他与直接汇报的上级、以及项目内其他成员的通讯频率正常。但AI发现了一条极其隐蔽的、通过某个已被淘汰但尚未完全关闭的旧版内部论坛私信功能维持的通讯链。对方是一个权限很低、在行政部工作的、几乎被遗忘的老员工。两人之间的通讯内容经过加密,无法破译,但通讯的存在本身,就是最大的异常。
“完美”的社交网络。他在“涅槃”团队内的社交网络看起来非常健康,与所有人关系融洽。但社交网络分析显示,他的连接过于“均匀”,缺乏真正紧密的“强连接”节点。这在一个需要高度协作和信任的核心团队中,反而显得有些不自然,像一种精心维持的伪装。
这些“噪音”单独拿出来,都可以用各种理由解释。但结合在一起,指向了一个可能性:陈琮(蝮蛇)在利用其技术权限和核心位置,进行着某种未被授权的、隐秘的活动。那个行政部的老员工,很可能是一个传递信息的“死信箱”。
他的目的?技术间谍?商业窃密?还是别的什么?
**在椅背上,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姜古驰是为了满足低级的控制欲和虚荣心,而这位“蝮蛇”,他的动机显然更深沉,也更危险。他追求的,恐怕是远比个人权欲更实质的东西——也许是巨大的经济利益,也许是某种信仰,或者是……更复杂的政治诉求。
“涅槃”项目,绝不能毁在这种人手里。
但直接举报?证据不足,打草惊蛇。动用行政手段调离?没有理由,反而会暴露我的关注。
我需要一场“意外”。一场精准的、能够自然暴露其问题,却又不会牵连到项目和集团的“意外”。
一个计划,开始在我脑中成形。这个计划,需要利用他那个隐秘的通讯链路,需要利用他谨慎多疑的性格,更需要利用……人性中固有的贪婪与恐惧。
我接通了“园丁”网络中,一位负责集团IT基础设施安全的成员的秘密线路。
“目标已锁定,‘蝮蛇’。”我的声音平静无波,“他有一条通过旧版论坛私信建立的隐蔽通道,对接点是行政部的王杰。”
“明白。需要截获内容吗?”
“不。破译风险太高,容易触发警报。”我否定道,“我要你做的,是更精细的操作。”
我下达了指令:
“第一,在不惊动任何人的前提下,在那个旧版论坛的底层代码中,植入一个微小的‘漏洞’。这个漏洞要极其隐蔽,使其在特定条件下,产生极其微小、几乎无法察觉的数据包延迟,延迟时间控制在毫秒级。”
“第二,我需要你伪造一条信息。内容模棱两可,像是某个外部联系人的试探,大意是询问‘货物’的‘安全通道’是否依旧畅通。用他们之前的加密方式发送,但要确保,这条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会触发那个‘漏洞’,产生延迟。”
“第三,严密监控陈琮收到这条伪造信息后的所有系统访问记录和行为轨迹,尤其是他对项目核心数据库、尤其是安全协议相关区域的访问。”
我的目的,不是截获他的秘密,而是观察他在受到“意外”干扰和“外部”试探时,会做出何种应激反应。一个心中有鬼的人,在自以为安全的通道出现微小异常,并接到不明试探时,第一反应往往是去确认他最在意的东西是否安全。
这就好比在黑暗中轻轻拨动一根蛛丝,观察蜘蛛会冲向网中的哪个位置。
“明白。操作需要时间,预计72小时内完成部署。”对方冷静回应。
“可以。”我切断了通讯。
办公室内重归寂静。我看着屏幕上陈琮那张戴着金丝眼镜、显得斯文而专注的档案照片。
“蝮蛇”……你隐藏得很好。
但很快,你就会自己告诉我,你究竟在守护着什么样的秘密。
而我,将为你准备好最合适的……“净化”方案。
感觉如何?这场在更高维度、更复杂棋盘上展开的猎杀,是否
对付姜古驰,更让你感到……一种冰冷的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