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万的项目谈成那天,我本以为,迎接我的会是鲜花和掌声。毕竟,
这是我和团队一同努力了几个月,亲手拿下的。但没有。
公司财务部门的一个工作人员面无表情地告诉我:“差旅不符合标准。”我愣了一下,
低声问道:“什么意思?”她翻了翻账单,“这就是标准,差旅不符合标准,报销不通过。
”我脑袋嗡的一声,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我应得的回报吗?然而,
老板贺知章的回答更让我心如死灰:“公司大了,一切都要按照规则来。
”我看着他脸上的冷笑,突然间明白了——在这个公司,规则从来就不属于我。
项目是我谈的,功劳是少爷贺明峰的,奖励是他们的。那一刻,我知道自己被背叛了。
我冷笑一声,决定离开,带走所有属于我的东西,包括团队和客户。01那天,
我谈下了一个八百万的项目。我几乎能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激动得有些喘不过气来。
八百万,放在任何一家公司,都足够改变很多事情。
我几乎已经能想象到自己坐上高层的位置,甚至是被邀请去参加高层的年会庆典。
我那时还不知道,自己不过是一个被利用的棋子,什么也不属于我。
我急匆匆地走进公司的财务部门,准备交接一下项目的细节,庆祝一下属于我的小胜利。
财务经理看了我一眼,语气平淡:“差旅不符合标准。”我愣住了。八百万的项目,
差旅不符合标准?这是你们要给我的奖励吗?“我可以做些调整,”我握紧了拳头,
尽量让自己保持冷静。但财务经理没有再说什么,只是把目光从文件上移开,
似乎根本不想多费口舌。这时,我终于有些不甘心了。我没有立刻离开,
而是直奔贺知章的办公室。当我推开那扇巨大的玻璃门,贺知章正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面,
翻看着文件。他抬眼看了我一眼,淡淡一笑:“坐。”我站在门口,
突然感觉到一种莫名的冷意。我深吸了一口气,走到桌前,直视着贺知章,
“我刚才去财务了,他们说我的差旅不符合标准。这个项目是我谈下来的,
不是您亲自出马,我理应得到奖励和晋升的机会,而不是被打压。
”贺知章似乎并没有什么惊讶,他依旧保持那种冷静且漠然的表情,
慢慢地放下手中的文件,语气轻松地说:“公司大了,一切都要按照规则来。”“规则?
”我感觉一股寒气从脚底升起。“没错,”他继续道,“不是每个员工都能像你一样,
轻松谈下项目,重要的是,大家都得按规则走,资源的分配是公平的。”我忍住了怒气,
心里却像是被一根刺扎进了心脏。“所以,这八百万的项目,您的儿子贺明峰来接手了?
”我讽刺地问。“他是公司未来的接班人。”“但他并没有亲自谈下这个项目。
”“这是公司决策。”贺知章的眼神没有一丝波动,“明峰是公司的副总,
资源合理分配是很自然的事。”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了一件事——在这家公司,
能否获得奖励,不是凭借能力,而是凭借谁在背后有权力。这对我来说,意味着一切。
我咬牙转身离开,心里翻江倒海,几乎要爆炸。我从贺知章的办公室走出来,
心中已没有半点温度。几小时后的庆功宴上,贺明峰站在台前,接过项目奖杯,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而我,站在人群中,彻底被忽略。我感到一阵窒息,
仿佛整个公司都在和我作对。没人关心我花费了多少心血,
没人看见我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我被当成了一个工具,只有当工具完成了任务,
才会被暂时的重视。可是任务完成后,所有的功劳与奖励,都归他人所有。酒会后,
我回到了自己的工位,心里像是翻涌的海潮,情绪的浪潮一波接一波地袭来。
团队的成员走过来给我打气,表示同情,但他们的眼神里更多的是无奈。我知道,
他们也感受到了那种被抛弃的冷漠。他们明白,就算是全力以赴,
也不过是被拿来利用的工具。那一刻,我决定辞职。
我不能再忍受这种明面上的虚伪和背后操控的游戏。我不再是那个拿着无尽任务,
想着为公司奉献的傻瓜。我不甘心,只是个被束缚在规则里的棋子。
我做出了最痛苦的决定——辞职。第二天,我亲自将辞呈递给了人力资源部。
我的心跳剧烈地加速,仿佛每一秒都在经过一场深刻的煎熬。
当我拿到辞呈签字确认的那一刻,我才明白,那些打压和侮辱,
早已在我的心底种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你真的要走吗?”人力资源的负责人问,
语气带着一丝惊讶。我没有回答,只是点了点头。我知道,这一走,
可能再也不会回来了。这时候,贺明峰从走廊里走过,见我在整理个人物品,
他淡淡扫了我一眼,没有说话。我却清楚地看见他眼中的轻蔑和漠视。“走得了就走吧,
反正你只不过是我手下的一个棋子。”这句话是他心里真实的想法。然而,
我不再是那个任人摆布的棋子了。我将个人物品收拾好,
最后一眼看向这座曾经让我付出了那么多心血的公司。然后,我转身离开,
带着自己的一部分骨干团队和客户资源,离开了那座金光闪闪的职场牢笼。我知道,
这才刚刚开始。如果说什么值得庆祝的话,那就是我终于挣脱了这条牢笼链条,从此,
我可以重新开始,去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新天地。02我离开公司那天,
心情空洞得像被抽空的皮囊。我的离职,连带着我的团队和客户资源一起离开。我知道,
这对贺知章和贺明峰来说,绝不是一件小事。但在那一刻,
我已经没有任何可以犹豫的理由。曾经的那些努力与付出,
换来的只是他们无情的冷漠与剥夺。既然如此,那就别怪我不客气。离开后的第一晚,
我并没有去庆祝什么。反而是在家里,整理着未来的计划。那一晚,
我翻遍了我的笔记本,回忆起过去每一个成功的客户谈判,每一份自己亲手做出的策划方案。
一切都那么清晰,仿佛那些记忆已经被时间染成了钢铁般坚固的外壳。
我从不怀疑自己的能力。真正让我不甘心的,是曾经那些看似权威的人,
居然能如此轻易地否定我,像是从未在乎过我的努力。第二天,
我开始联系那些曾经与我有过合作的客户。大部分人都表示愿意支持我,
毕竟我从未给过他们差评,反而总能解决他们的难题。这让我有些宽慰。然而,
有些客户,尤其是那些被贺知章看中的,早早就与贺明峰达成了“合作”协议,
态度变得冷淡起来。他们已经完全站在了贺家父子的阵营,
似乎不再看得起我这个“前员工”。一周后,我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虽然刚开始规模不大,
只有几名核心成员,但我从不觉得这是一种妥协。我所需要的,是时间,
和那份属于我自己的证明。我开始为自己的公司寻找项目,也开始从零开始拼搏。
我知道,贺知章和贺明峰绝不会轻易放过我。但我也清楚,只有打破他们的规则,
才能重新夺回属于我的一切。就在我开张的第二个月,
贺知章的公司在业内遭遇了一次重大危机。原来,
他们一直试图通过一些“隐性成本”压低项目报价,从而抢占市场份额。
这种做法虽然在短期内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让他们丧失了与一些大客户的长期合作。
而这次失误,正好被我捕捉到了。我通过自己的渠道,
得知了贺知章公司在客户报价上的问题。那一刻,我没有犹豫。如果想打破他们的规则,
就必须从他们的痛点下手。于是,我决定与他们的最大客户——蓝天集团——接触。
蓝天集团是贺知章公司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几乎所有的大项目都和他们有关。
我清楚,若能从蓝天集团手中抢到订单,贺知章公司必然会面临巨大的压力。
我亲自去拜访了蓝天集团的采购经理李总。李总是个精明的商人,向来对价格敏感,
且不太喜欢过度的“合作潜规则”。我拿出了我的方案,
不仅价格比贺知章公司更有竞争力,而且我保证提供更高效的售后服务。在谈判中,
我丝毫没有留下任何退路,而李总也不由自主地被我说服了。最后,他拍板决定,
将接下来的几个重要项目交给我处理。这一刻,我知道,自己不仅赢得了一笔大单,
更重要的是,打破了贺知章公司之前的垄断地位。几天后,
贺知章通过一些渠道得知了这个消息。他显然有些动怒,
毕竟蓝天集团是他的“命脉”之一。“明峰,去看看怎么回事。”贺知章的声音冷冽,
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命令感。而贺明峰却依旧表现得懒散,拿着一杯咖啡,
漫不经心地说:“爸,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一笔订单而已,我们的优势远大于她。
”他明显低估了我,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我已经开始对他们构成威胁。可惜,
贺明峰从来都不会明白,我和他之间的差距。与此同时,我的公司逐渐站稳了脚跟,
客户开始找上门来。我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改进我们的服务,提升客户体验,
让每一个与我合作的客户都能享受到最高标准的服务。而贺知章的公司,
似乎开始变得有些力不从心。某天,我收到了一封匿名邮件,
内容是贺知章公司的一些不正当交易记录。这些交易记录显示,
他们曾通过一些非正规渠道,低价采购材料,借此降低成本,而后抬高报价,压榨供应商。
这些手段不止一次在行业内引起过争议,但他们一直通过强势的公关手段掩盖了真相。
我知道,这就是我需要的武器。这份证据足够让贺知章的公司陷入舆论漩涡,
同时也能让那些曾经与他合作的客户,重新审视这家公司是否值得信任。我通过一些关系,
迅速将这份文件送到了行业媒体手中。媒体一经报道,顿时引起了轩然**。
贺知章的公司面临了空前的舆论压力,客户纷纷开始寻求解约,
甚至有几个大客户开始直接与我接触。这对于他们而言,无疑是一个致命打击。
贺知章通过电话联系了我,语气带着愤怒:“你竟然敢这么做?
”“我不过是在做我应该做的事情。”我平静地回答,语气中带着一种久违的冷静。
“你觉得这样能打败我吗?”“我并不需要打败你,我只是让你知道,
谁才是真正能掌控自己命运的人。”挂掉电话后,我并没有感到一丝轻松。
这场对决才刚刚开始,而我才刚刚揭开了序幕。03经过那次的公开曝光,
贺知章的公司确实受到了不小的影响。不少客户开始重新审视这家公司,
甚至有几个大客户在合同期满后,选择了不再续约。然而,
这一切似乎并没有引起贺知章足够的警觉。他依旧是那个高高在上的商界巨头,
仿佛一切危机都能轻松化解。我坐在自己的办公室,凝视着眼前的合同和数据。这些天,
我忙于接洽新客户,重新构建我公司的声誉,也逐渐扩大团队,增加了更多的人力资源。
然而,尽管新公司在短短几个月内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知道,这些都只是一个开始。
贺知章和贺明峰永远不会坐视不管,他们不会容忍我这样的“叛徒”威胁到他们的地位。
我收到了一条短信,来自我之前的下属,原公司的核心销售团队成员之一。
她的消息让我感到一阵寒意:“听说你走了,贺知章在跟你对抗,已经决定收购你的公司。
”我没有立即回复,而是沉默了几秒钟。收购?贺知章这是想要用资本来压垮我,
逼我退出这场游戏。但我知道,他错了。他低估了我,也低估了自己的敌人。
我并非一个容易被打败的人,而我也早已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这些年来,
我早就习惯了那种背后捅刀的痛苦与折磨。贺知章想要收购我?那好,
我就让他尝尝什么叫反击。我不再拖延,决定采取行动。接下来的几天,
我开始加紧招募新的人才,拓展我的网络。
我甚至找到了一个对贺知章公司颇有不满的投资方,主动与他们接触,争取获得更多的支持。
与此同时,我也加强了与行业媒体的联系,将贺知章公司的一些不正当手段继续曝光,
确保他们的声誉彻底崩塌。我知道,这不仅是一次商业对抗,更是一场生死博弈。某天,
我接到了贺知章的电话。他的语气比之前平静了许多,
似乎已经意识到这场战争并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宋一梦,你这几天做的事,
我很不喜欢。”我没有任何表态,只是冷静地听着。“你觉得这样能打败我吗?
”他问道,语气依旧带着一丝不可一世的傲慢。我笑了笑,轻声回应:“打败你?贺知章,
我只是让你知道,跟我对抗的代价是什么。”“你以为我不敢收购你的公司吗?
”他似乎已经开始显得有些不耐烦,话语间透着一股威胁。“收购?你可以试试。
”我挂掉了电话,冷静得几乎没有一丝波动。我知道,他的威胁不过是纸上谈兵。
但我也知道,接下来的战斗才是真正的关键。几天后,
贺知章果然通过资本渠道开始对我的公司进行收购。我没有急于回应,
而是将所有的股东聚集在了一起,讨论下一步的对策。“他想用收购打压我们,
但我们不能让他得逞。”我坐在会议桌前,目光坚定。“我们要让他知道,
自己的公司并非随便可以收购的。”“对,宋姐,我们准备好了。
”其中一个核心成员回应道,他是我之前的团队骨干之一,现在已经成为我公司重要的一员。
那一刻,我深深意识到,我们已经不再是过去那个默默无闻的团队。
我们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经验与客户资源,现在正是我们逆袭的时刻。
不论贺知章怎么做,如何利用他的资本,想要压垮我,都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轻松。
但就在这时,贺知章的公司突然发起了大规模的竞争性价格战,
企图通过降价来重新抢夺市场份额。他们在市场上的动作越来越频繁,而且不择手段,
甚至出现了直接低于成本价格的情况。这些做法一方面扰乱了整个市场的价格体系,
另一方面也让我的客户群体产生了怀疑。“贺知章的公司竟然这么做了?
”我看着手中的数据,眉头紧锁。这种恶性竞争方式,不仅给行业带来了巨大压力,
也让许多小型企业开始感到恐慌。而我,依然保持着冷静。“他们想要用价格来摧毁我,
但我不会让他们得逞。”我迅速组织团队,调整了我们的市场策略,
强调产品质量和客户服务的高端体验。在这个时候,我发现,品质与信任,
才是长期合作的根基。我们用自己的优势,开始稳步抢占市场,逆转了局面。然而,
贺知章的反应依旧冷静。他不仅没有停下手中的价格战,反而开始在背后找寻合作伙伴,
试图通过资本联手来加大对我公司的打压力度。他甚至暗中接触了几个投资人,
准备联合起来共同收购我的公司。我知道,这是他逼迫我做出决断的时候。“明峰,
你做事越来越没有脑子。”贺知章语气中的怒火几乎要透过电话传出来。
他显然已经对我的反击产生了不满,甚至开始焦躁不安。我冷冷地笑了笑:“贺知章,
反过来是我问你,你以为自己现在能控制局面吗?”挂掉电话时,
我的心情却并没有如他所期待的那样波动。我知道,他正在一步步逼近自己的死胡同。
就在我准备继续加大市场力度时,意外的消息传来。贺明峰,在和我对抗的过程中,
开始显得越来越急躁,不仅在公开场合言辞激烈,甚至在内部人员中制造矛盾,
逼迫员工站队。这种低级的手段,让他在公司内部的支持度逐渐下降。我笑了笑,
心里有了计较。“贺明峰,想赢我?你还太嫩。”04开了曾经的公司,
宋一梦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能力与未来。曾经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所有的生存法则,
但在面对贺知章和贺明峰那种强大的权力与资源时,她才意识到,
自己不过是这个商界棋盘中的一个小卒。但这一次,她不再打算依赖别人,
而是要靠自己的力量站起来,证明自己有能力逆袭这个充满不公与规则的世界。
在前期准备过程中,宋一梦没有做太多的挥霍。
她将原本储备的一些资金全部投入了公司运营,同时,动用自己在职场上的人脉资源,
找到了几位曾经合作过的老客户,他们答应将一些小型项目交给她。
虽然这些客户并没有太大的市场影响力,但至少让她的小公司逐渐站稳了脚跟。她清楚,
公司的前期积累不能急功近利,必须一步步走得稳健。“现在是我们反击的机会,
必须全力以赴。”宋一梦对团队成员说道,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我们不能只做小打小闹,要抓住大项目,一步步打响品牌。”她深知,
只有突破现有的瓶颈,才有可能撼动贺知章那样的商界大佬。
就在她不断打磨自己公司的业务时,贺知章的公司似乎并没有放弃对她的“收购”计划。
不过,宋一梦并没有急于回应,相反,她开始采取反向策略。
她将一些行业信息通过自己的渠道泄露出去,让媒体开始注意到贺知章公司的资金链问题,
和他们的一些不当竞争手段。她知道,公众的眼睛最为敏锐,贺知章的公司越是逼迫她,
反而越能让他自己暴露在聚光灯下。某天,宋一梦收到了一条来自前同事的消息,
告诉她:“贺明峰今天在公司内部开了个会,意图重新调整战略,想通过价格战来逼你退出。
”宋一梦嘴角微微勾起,“他就只会这一招吗?”她已经预料到,
贺明峰迟早会采取这种直接的方式来击垮她。但他根本没有意识到,这种简单的手段,
已经无法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中奏效了。与其依靠价格战,
不如从服务和产品质量上打出自己的特色。她决定转变思路,不再和贺知章他们拼资源,
而是要用独特的产品创新和更加贴心的客户服务来制胜。她重新研究市场,
分析消费者的需求,不仅在价格上做到竞争力,更在质量和个性化上做到极致。几个月后,
宋一梦的新公司已经在市场中逐渐占据一席之地。在这一过程中,
她不断与行业内的几位大客户接触,精心打磨项目方案,争取到了不少订单。
而她的服务质量和产品创新,也让越来越多的客户开始青睐她的公司。
她的团队逐渐壮大,也越来越有信心能够与贺知章和贺明峰正面交锋。然而,
贺知章并没有放弃对她公司的打压。他依旧通过资本运作,
试图利用市场上的一些行业资源,收购那些与宋一梦有合作的小公司。
这些手段在某些方面似乎有一定的效果,但在她的警觉下,这些收购计划总是无功而返。
宋一梦并没有因为这些小挫折而气馁,反而变得愈加冷静和果断。她意识到,
真正的胜负并不在于资本的博弈,而在于如何精确地把握市场动向,
如何让自己的公司不断创新、不断进步。而这些,恰恰是贺知章和贺明峰所无法做到的。
她开始通过各种渠道,不仅与国内的顶级企业接触,也与一些跨国公司展开合作,
逐渐将公司的影响力扩展到更广泛的市场。不仅如此,她还亲自走访了不少客户,
保持着与他们的紧密联系,确保每一个客户的需求都能得到及时回应。她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