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几天,村里都沉浸在周家的悲伤氛围中。周父的葬礼办得很简单,刘富作为大队书记,出面帮着张罗了些事,刘大壮则以身体不舒服为由,一直待在家里,彻底避开了所有与周家接触的机会。
王桂英看着儿子整天闷在屋里,心里有些嘀咕,但刘富觉得儿子这次“转性”其实是好事,至少不像以前那样整天瞎混,也就没多说什么。
刘大壮可没真的闲着。他利用这几天时间,仔细梳理了原主的记忆,同时结合自己对那个年代的了解,开始盘算着怎么才能在不引起怀疑的情况下,搞点“小动作”。
七十年代末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开始吹起,虽然农村的变化还不明显,但一些思想活络的人已经开始偷偷摸摸地做点小生意了。刘大壮记得,再过一两年,政策会越来越宽松,个体户、万元户这些词会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
他现在要做的,就是抓住这个先机。
可是,做什么好呢?
搞养殖?家里没那么多本钱,而且风险也大。
开工厂?更不现实,政策还不允许,而且启动资金是个天文数字。
想来想去,还是从小处着手比较稳妥。比如,倒卖一些紧俏的小商品。
原主的记忆里,镇上的供销社里,很多东西都是凭票供应的,像的确良布料、电子表、尼龙袜子这些,都是稀罕物,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但他知道,在一些靠近边境或者交通要道的地方,已经有人开始偷偷倒卖这些东西了,虽然风险不小,但利润也很可观。
刘大壮决定,先去镇上探探情况。
这天吃过早饭,他对刘富和王桂英说:“爹,妈,我想去镇上一趟,买点东西。”
“买啥?家里啥都不缺。”王桂英说。
“我想买几本农技的书看看,”刘大壮早就想好了借口,“整天在地里瞎干也不行,得学点技术,看能不能把咱家那几亩地种得好点。”
这话让刘富很是意外,随即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行啊,你有这个心思就好!去吧,路上小心点。”说着,从口袋里掏出几张毛票递给刘大壮,“拿着,买点吃的。”
刘大壮接过钱,心里有点暖。不管怎么说,这具身体的父母,对原主还是真心疼爱的。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从村里到镇上有十几里地,没有公交车,只能步行。刘大壮走了快两个小时,才到了镇上。
镇子不大,一条主街贯穿南北,两旁是一些低矮的平房,供销社、邮电局、卫生院、国营饭店……都是典型的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街上的人不多,大多穿着打补丁的衣服,脸上带着淳朴而又略显麻木的神情。
刘大壮先去了供销社。里面人不少,都在排队凭票购物。他装作闲逛的样子,在里面转了一圈,果然看到很多东西都缺货,尤其是那些时髦的小商品,货架上空空如也。
他没多停留,转身走出供销社,在镇上转了起来。他注意到,在镇子边缘,靠近公路的地方,有几个鬼鬼祟祟的人,看到有人经过就会低声问几句,像是在做什么交易。
刘大壮心里有底了。那应该就是“倒爷”了。
他没有立刻上前,而是在附近观察了一会儿。那些人交易的东西,大多是一些布料、手表、半导体收音机之类的,都是紧俏货。买的人看起来也都是镇上或者附近村里条件比较好的。
看来,这生意确实有市场。
但他也知道,这种“投机倒把”的行为,在当时还是明令禁止的,风险很大,一旦被抓住,轻则没收货物罚款,重则可能被劳教。
必须小心行事。
刘大壮没再停留,去书店买了几本农技书,又在国营饭店买了两个肉包子,算是犒劳自己,然后就匆匆往回赶。
回到家,刘富看到他买的书,更是高兴,一个劲地说:“好,好,多学点东西总是没错的。”
接下来的日子,刘大壮表现得像个真正的“好青年”。白天跟着刘富下地干活,虽然还是累,但比刚开始好多了;晚上就抱着那些农技书看,偶尔还会跟刘富讨论几句种地的问题,把刘富唬得一愣一愣的,觉得儿子真是长大了,懂事了。
但暗地里,他一直在留意着各种信息。他利用去镇上赶集的机会,又和那些“倒爷”接触了几次,旁敲侧击地了解了他们的进货渠道和销售方式。
他发现,这些人的货源大多来自南方沿海城市,通过一些隐秘的渠道运过来,然后再分散到各个地方。利润确实很高,比如一块的确良布料,在供销社凭票供应是几块钱,他们倒卖就能卖到十几块,甚至更高。
刘大壮动心了。他手里没多少钱,只有这几个月攒下的一点零花钱,还有刘富偶尔给的一些,加起来也就几十块。这点钱,对于倒卖生意来说,实在是太少了。
他需要启动资金。
怎么才能弄到钱呢?
他想到了家里的那几亩地。现在种的都是玉米和小麦,收入不高。如果能改种一些经济价值更高的作物,比如蔬菜,是不是能多赚点钱?
他翻了翻买来的农技书,又结合自己模糊的记忆,知道再过一两年,随着城市的发展,对新鲜蔬菜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价格也会水涨船高。
他决定试试。
这天晚上,吃饭的时候,刘大壮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了:“爹,我想跟你商量个事。”
“啥事?你说。”刘富放下筷子。
“咱家那几亩地,能不能改种点蔬菜?”刘大壮说,“我看农技书上说,种蔬菜比种粮食收入高,而且镇上的饭店、供销社都需要蔬菜,应该不愁卖。”
刘富皱起了眉头:“种蔬菜?那哪行啊!祖祖辈辈都是种粮食的,蔬菜能当饭吃?再说了,种蔬菜麻烦得很,还得浇水、施肥、打药,哪有种粮食省心?”
“爹,时代不一样了,”刘大壮耐心地解释,“现在城里的人越来越多,对对蔬菜的需求肯定越来越大。咱们种出来的蔬菜,能卖到镇上的饭店,甚至可以想办法运到县城去,价钱肯定比粮食高得多。您想啊,一亩地种粮食,一年能收多少?换成蔬菜,说不定能多赚一倍的钱。”
王桂英也在一旁劝道:“他爹,大壮也是为了家里好,要不……就试试?先少种点?”
刘富沉默了。他不是没想过改善家里的生活,但一辈子跟土地打交道,早就形成了固定的思维,不敢轻易冒险。粮食是根本,万一蔬菜种不好卖不出去,一家子吃什么?
刘大壮看出了他的顾虑,又说:“爹,咱们不用全改,就把村东头那半亩地试试水。那地离河边近,浇水方便,就算种砸了,也损失不大。如果成了,咱们再慢慢扩大。”
半亩地,确实不算多。刘富琢磨了半天,看着儿子眼里的认真劲,心里一动。这阵子儿子确实变了,懂事了,也有想法了,或许……真的可以试试?
“行,”刘富终于点了头,“就按你说的,先种半亩地试试。要是搞砸了,以后就别瞎折腾了。”
“谢谢爹!”刘大壮心里一喜,连忙保证,“您放心,我肯定好好干,不会让您失望的。”
说干就干。第二天一早,刘大壮就带着工具去了村东头的那半亩地。他先是仔细翻了地,把土块打碎,又去河边挑了好几担水,把地浇透。然后,他去镇上的种子站,用自己攒的钱买了些黄瓜、西红柿、茄子的种子——这些都是他记忆里比较好种,而且销路不错的蔬菜。
接下来的日子,刘大壮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这半亩菜地上。每天天不亮就去地里浇水、除草、施肥,中午顶着大太阳观察菜苗的长势,晚上回来还抱着农技书研究怎么防治病虫害。
刘富和王桂英看在眼里,既心疼又欣慰。心疼儿子遭罪,欣慰他有了上进心。刘富有时也会去地里搭把手,看着那些绿油油的菜苗一天天长大,心里也渐渐有了盼头。
周围的村民一开始都觉得刘大壮在瞎折腾,背后议论纷纷。
“你看刘书记家的大壮,不好好种粮食,捣鼓那些草芽子干啥?”
“就是,粮食才是正经庄稼,那些蔬菜能当饭吃?我看他就是闲的!”
刘大壮听到了也不辩解,只是埋头干活。他知道,说再多都没用,只有拿出实实在在的成果,才能堵住所有人的嘴。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多月后,地里的黄瓜开始爬藤,西红柿结出了青绿色的果子,茄子也长出了嫩嫩的雏形,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又过了半个月,第一批黄瓜成熟了,顶花带刺,鲜嫩欲滴。刘大壮摘了满满一篮子,足足有二三十斤。
“爹,妈,咱们的黄瓜熟了!”他提着篮子回到家,兴奋地喊道。
刘富和王桂英连忙围过来看,看着那些新鲜的黄瓜,眼里都露出了惊喜的神色。
“这黄瓜长得真不赖!”刘富拿起一根,掂量了一下,“看着就好吃。”
“那是,也不看看是谁种的。”刘大壮得意地说。
“赶紧洗洗,尝尝。”王桂英笑着说。
洗干净的黄瓜咬在嘴里,清脆爽口,带着一股清甜。刘富和王桂英吃得赞不绝口。
“这么好的黄瓜,拿到镇上去卖,肯定能卖个好价钱。”王桂英说。
“嗯,”刘大壮点头,“明天我就去镇上试试。”
第二天一早,刘大壮挑着两筐黄瓜去了镇上。他没去供销社——那里进货有固定渠道,而且价格压得低。他直接去了镇上的国营饭店门口。
那个年代,国营饭店是镇上最热闹的地方之一,来往的人多,对蔬菜的需求量也大。
他刚把担子放下,就有一个穿着白大褂、戴着帽子的师傅走了出来,看样子是饭店的厨师。
“你这黄瓜卖吗?”厨师打量着筐里的黄瓜,问道。
“卖!师傅,您看我这黄瓜,刚从地里摘的,新鲜得很!”刘大壮连忙说。
厨师拿起一根看了看,又闻了闻,点了点头:“确实不错。多少钱一斤?”
“您给个价吧,合适就卖。”刘大壮不想狮子大开口,先看看行情。
厨师想了想:“一毛五一斤,怎么样?”
当时粮食的价格也就几分钱一斤,一毛五一斤的黄瓜,已经算是高价了。刘大壮心里一算,这两筐黄瓜差不多五十斤,能卖七块五,比种粮食强多了!
“行!就按您说的价!”刘大壮爽快地答应了。
厨师让学徒把黄瓜搬到后厨,当场给了刘大壮七块五毛钱。拿着手里沉甸甸的纸币,刘大壮的心里乐开了花。这是他穿过来之后,靠自己的努力赚到的第一笔钱,意义非凡。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接下来就顺理成章了。随着西红柿、茄子陆续成熟,刘大壮每隔几天就会挑一担蔬菜去镇上的国营饭店,有时也会卖给一些条件好的人家,每次都能卖不少钱。
一个多月下来,光是这半亩地的蔬菜,就赚了将近一百块钱。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两个月的工资了。
刘富和王桂英看着儿子拿回的钱,笑得合不拢嘴。刘富再也不说儿子瞎折腾了,反而主动提出,把家里另外两亩地也改成菜地。
周围的村民也都傻眼了,看着刘家每天进账,心里又羡慕又嫉妒,再也没人敢说闲话了,甚至有人开始偷偷向刘大壮请教种蔬菜的技术。
刘大壮没有藏私,力所能及地给他们一些指导。他知道,一个人富不算富,带动大家一起富,才能更好地站稳脚跟,也能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手里有了钱,刘大壮开始盘算着下一步的计划。光靠种蔬菜,规模还是太小,赚钱太慢。他要把目光放得更远一些。
他想起了之前在镇上看到的那些“倒爷”,想起了那些紧俏的小商品。现在他有了启动资金,可以尝试着做点小买卖了。
但他没有贸然行动。他知道,“投机倒把”的风险依然存在,必须谨慎。他决定先从身边的小需求做起,比如,村里人缝补衣服需要针线、纽扣,家里需要火柴、肥皂这些日用品。这些东西虽然利润不高,但需求稳定,风险也小。
他跟刘富和王桂英说了自己的想法。这次,刘富没有反对,只是叮嘱他一定要小心,别惹麻烦。
得到父母的支持,刘大壮更加有信心了。他用手里的钱,去县城的批发市场批了一些针线、纽扣、火柴、肥皂之类的日用品,然后在村里摆了个小摊。
没想到,生意竟然出奇的好。以前村里人买这些东西,都要跑到镇上去,很不方便。现在刘大壮把摊摆在村里,价格也跟供销社差不多,大家自然乐意照顾他的生意。
每天收摊后,刘大壮都会把赚来的钱仔细清点,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自己正在一步步摆脱原主的悲剧命运,朝着一个全新的未来前进。
而周家,似乎已经渐渐淡出了他的生活。偶尔从村民的闲聊中听到一些关于他们的消息:周武和李英姿还是吵吵闹闹,但感情似乎越来越深;周文考上了大学,成了村里的骄傲,但也变得更加高傲;周双……听说一直闷闷不乐,还没有嫁人。
刘大壮听到这些,心里没有丝毫波澜。他知道,没有了他的介入,周双的命运或许会不一样,但那已经与他无关了。他现在只想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守护好自己的家人,然后,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去邂逅那个他心仪的姑娘——林郁郁。
他记得,按照情节,林郁郁应该会在不久后出现在县城的文工团里。他期待着与她的相遇,那将是他摆脱情节,走向新生的另一个重要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