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低!
需求大!
那个破窝棚稍微修葺一下,勉强能遮风挡雨。旁边的土灶清理清理就能用。
茶?山里最不缺的就是野茶!记忆里,后山向阳坡上,就有一大片野茶树!品质虽然一般,但不要钱!
柴火?山上随便捡!
唯一的成本,就是买点最便宜的粗盐。加点盐的茶水,更能补充体力,卖价还能高一点。
对!就这么干!
目标明确,我回到山脚破茅屋,立刻开始行动。
第一步,修房子!
我爬上塌了半边的屋顶,把那些朽烂断裂的茅草小心地清理下来。这些烂草,晒干了还能当柴烧。
然后,去林子里砍树枝。没有刀,我就找那些枯死的、相对细一点的树干,或者比较脆的树枝,用石头砸,用脚踹,用手掰……手掌很快磨出了血泡。
拖回粗细不一、长长短短的树枝。
粗一点的,用来支撑屋顶结构。细一点的,横着搭上去,像肋骨一样排开。
再爬上屋顶,把白天清理下来的、相对完好的茅草(挑挑拣拣),还有在附近搜罗到的大量枯黄的长草、宽大的树叶,一层层、厚厚地铺在搭好的树枝架子上。尽量铺得密实,一层压一层。
没有绳子固定?就用柔韧的藤蔓!山里多的是。把藤蔓当绳子,把铺好的茅草和树枝架子紧紧捆扎在一起。
忙活了整整两天。
屋顶虽然歪歪扭扭,看起来像个巨大的草堆,但至少,把原先塌掉的大洞勉强盖住了!下雨天可能还会漏,但总比露着天强。
我又去河边挖了粘稠的黄泥巴,混合着枯草,把土墙上那几条透风的大裂缝,一点一点地糊上。
门怎么办?用砍回来的树枝,挑相对直溜的,用藤蔓并排捆扎起来,做成一个简陋的栅栏门。虽然挡不住人,但好歹能挡挡风,防防小野兽。
最后,清理窝棚里面。把垃圾、碎石、动物粪便全部铲出去。用干草在地上厚厚地铺了一层,当床铺。
一个勉强能住人、能遮点风挡点雨的“家”,初步成型。
第二步,解决水源和柴火。
水源好办。山脚下就有一条小溪,水流清澈。
柴火?林子里遍地都是枯枝落叶。我每天天不亮就起来,背着一个用藤蔓编的简陋大筐,去林子里捡柴。专挑那些干透了的树枝,好烧,烟也小。捡回来的柴,堆在窝棚旁边,像一座小山。
第三步,采茶!
我爬上山坡,找到那片野茶树。深秋了,茶叶长得不算好,叶子也老了。但没关系,老茶更经泡!我仔细挑选那些相对完整的叶子,一捧一捧地摘下来。没有背篓,就用洗干净的旧衣服兜着。摘满了就送回窝棚摊开晾晒。
晒茶叶的同时,我徒步去了趟镇上。用五个铜板,买了半斤最便宜的粗盐粒,又用三个铜板,买了一个有缺口的、但还能用的大陶罐,用来煮茶装茶。还咬牙花了两个铜板,买了两个最粗糙的土陶碗。
最后十五个铜板,买了半口袋最便宜的杂粮面。这就是我未来一段时间的口粮。
回到窝棚,看着我的全部家当:修好的破窝棚,堆成小山的柴火,晾晒的野茶叶,半斤粗盐,一个陶罐,两个陶碗,半袋杂粮面。
还有怀里仅剩的二十个铜板。
本钱快见底了。
必须尽快开张!
茶叶晒了两三天,干得差不多了。我抓了一把,揉碎。
土灶清理干净,架上陶罐,从溪边打来清水倒进去。
生火是个技术活。没有火镰火石,只能用最原始的办法——钻木取火。
找一根硬木棍,一根相对软的木块。把棍子尖端抵在软木块的凹槽里,双手夹住棍子,拼命地来回搓动。
一下,两下,十下,一百下……手掌磨破了皮,血混着汗。胳膊酸得抬不起来。
浓烟冒起,但就是不见火星。
不知道失败了多少次,就在我几乎要绝望放弃的时候。
一缕细微的、几乎看不见的青烟升起。
紧接着,一点微弱的橘红色火星,在木屑堆里闪烁起来!
成了!
我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捧起那点珍贵的火星,凑近早就准备好的、蓬松干燥的枯草绒,轻轻地、轻轻地吹气。
噗!
一小簇火苗,欢快地跳跃起来!
我赶紧把火苗放进土灶里,添上细小的干柴。火,终于烧起来了!
火光映着我满是汗水和烟灰的脸,也照亮了希望。
我把揉碎的野茶抓了一大把,扔进陶罐沸腾的水里。褐色的茶叶在滚水里翻腾舒展,一股带着山野气息的、略带苦涩的茶香弥漫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