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桂花糕蒸好时,晨光刚漫过古籍馆的门槛。苏晚把蒸笼端到堂屋的木桌上,掀开笼布的瞬间,甜香裹着热气涌出来。糯米粉揉得细软,桂花碎撒得均匀,是外婆教她的法子:“糖要少...
桂花糕蒸好时,晨光刚漫过古籍馆的门槛。
苏晚把蒸笼端到堂屋的木桌上,掀开笼布的瞬间,甜香裹着热气涌出来。
糯米粉揉得细软,桂花碎撒得均匀,是外婆教她的法子:“糖要少,桂花要新,吃着才不腻。”
她刚摆好小碟和竹筷,就听见巷口传来轮椅碾过青石板的声音,很慢,却很有节奏,像有人在刻意控制速度,怕惊扰了清晨的安静。
走到门口时,正看见陆则推着轮椅往这边……
陆则把藤椅带走的第三天,给苏晚发了条消息。
不是文字,是张照片。
照片里的藤椅摆在他工作室的窗边,松掉的藤条被重新编过,新藤的浅棕色和旧藤的深褐色交织,像给老物件添了圈温柔的年轮。
椅面上还多了个小小的靠垫,蓝白格子的布,针脚不算细密,却看得出来缝得很用心。
苏晚盯着照片看了很久,指尖在屏幕上轻轻碰了碰靠垫的图案。
那布料看着有点眼……
第二天苏晚醒得早。
天刚蒙蒙亮,她就爬起来收拾书房。
把受潮的古籍小心翼翼挪到院子里的竹架上.
避开阳光直射的地方,只让晨露和风慢慢吹干湿痕。
外婆说过,古籍怕晒,也怕急烘,得像养花草似的,慢慢来。
刚摆好最后一本《诗经》,就听见巷口传来熟悉的脚步声。
不是昨天那种踩在湿石板上的闷响,而是带着点轻快的节奏,像有人刻意放轻……